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陳元音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福建永春/北斗
生卒年/1847-1896
撰稿者/張素玢
號克諧,原籍福建泉州府永春縣,少時隨父渡海移居北斗。其父為永春縣出身的貢生,以教書為業。
自幼受到父親薰陶,勤於治學,後入縣學讀書,學成後在北斗設置漢學堂。同治7年(1868),與奠安宮重修董事陳百淵、武舉人陳作舟(另有傳)同立「瀛海慈航」匾。[註1]光緒13年(1887)考取歲貢後,再於光緒15年的福州鄉試高中舉人,時已44歲,可說是大器晚成。[註2]曾協助吳德功(另有傳)編纂《彰化節孝冊》,訪問節婦謝李氏及許胡氏,對地方文教多所貢獻。[註3]
平時好學不倦,律己謹嚴,崇尚儉廉,不置產業以遺子孫,認為:「子孫貽以產業者,成其驕慢,夫驕慢既成,淫侈之念隨之而生,及至破家蕩產,不可收拾,是愛之反咸害之,故我欲使知人事艱難,世途險惡,律以廉清,防其僥倖,豈不愈於貽之田園,以成其過惡者栽。」
日治初期,因恐日人統治,焚毀生平資料,攜子返大陸,待時局平靜後才回到北斗。[註4]曾任北斗保良局長,並倡議修築東北斗之河岸護堤,保障鄉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貢獻良多。[註5]
〔張素玢〕

[註1] 蔡明雲,《北斗鎮志.歷史文物篇》(彰化:北斗鎮公所,1997),頁666。
[註2] 陳文騄修,《臺灣通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1962),頁415。
[註3] 吳德功主修,《彰化節孝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所,1961),頁32、41。
[註4] 謝燈祿口述,吳忠緯訪問,1995年8月25日。
[註5] 古文君、張素玢,《北斗鎮志.人物篇》,頁750-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