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社會人物
傳主/林糊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福興/員林
生卒年/1894-1973
撰稿者/張素玢
彰化福興鄉三汴頭人,字復生,別號鐵骨生。父林國歸,為家中四男。就讀埔姜崙公學校(今秀水國小),明治45年(1912)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大正5年(1916)畢業。旋即就職於嘉義病院(今嘉義醫院)外科,[註1]大正6年,在溪湖開設長春醫院。當時因罹患重大傳染病患者家屋必須以草繩圍起隔離,但此舉引起溪湖庄民的不諒解與抵制,林糊遂將家宅土地賣予溪湖花家(今溪湖員林客運對面),[註2]在大正10年,移至員林開業。[註3]後進入臺北醫學專門學校進修,昭和5年(1930)取得臺灣醫學得業士認定試驗合格,昭和6年畢業。[註4]
林糊臺灣總督府 臺北醫學專門學 校 畢業證書 ( 1931 ,長孫林潤東提供)
大正9年(1920)冬,因為抗議日本警察蹂躪人權、凌辱父老,在溪湖被拘禁20多天。隔年參加林獻堂、蔡培火、蔣渭水等臺灣議會請願運動。大正13年(1924)臺北師範學校總罷課時,被舉為父兄代表向總督府交涉,使百名被拘留及除名的學生復課。大正14年(1925)參加臺灣文化協會,被推舉為臺灣文化協會理事,遭逢臺灣青果社事件,下獄。
之後由於臺灣文化協會中,民族自決主義派與社會主義派間出現分歧,昭和2年(1927)分裂改組。昭和3年(1928)加入臺灣民眾黨,任中央委員及員林支部常任委員。[註5]昭和10年(1935)出任員林街協議會員,隔年再兼任員林信用組合監事。
除了政治活動外,在文學界也極有發展,特色為不拘泥於傳統,以鐵骨生為筆名,致力於革新文運,啟迪本島民智。[註6]雖為傳統詩社要角,但於昭和5年(1930)與賴和等人在臺中成立臺灣文藝聯盟,結合全臺灣的文藝愛好者,創辦《臺灣文藝》雜誌,是臺灣文壇轉進現代文學的的代表人物,有人稱之為「新舊文學輪轉手」。
所創作的詩文中,常流露出悲天憫人的胸懷。昭和10年(1935)臺中及新竹地區發生大地震,因看到災民悽慘的情境,寫下〈臺中新竹二州震災感作〉:[註7]
破曉轟然激動來,嗚呼橫禍襲中臺;住家數萬皆翻倒,人命三千付劫灰。財散親亡存亦慘,肉離骨碎死尤哀;傷心欲向蒼天問,善惡無分太不該。
戰後,被推舉為歡迎國民政府籌備會會長,任三民主義青年團員林北斗區指導委員,出任員林郡守、臺中縣議員等職。民國36年(1947)228事件後被捕,當林糊被憲兵綁赴至臺中火車站準備移送臺北時,他偷偷塞給媳婦一張紙,留詩以代替遺言:
眼看河水已流東,一船西去一船東,順遂風波各不同。寄語順風船上客,明朝未必是東風。
為營救林糊,家人變賣了大筆地產,後在友人力保下才全身而退,民國36年(1947)獲行政院頒贈「志慮忠貞」木匾一方,算是還他清白。民國42年(1953)任員林鎮衛生所主任兼醫師、彰化縣醫師公會理事、常務監事等職,再受行政院褒獎臺灣志士。民國54年(1965)臺灣光復廿週年大會上獲贈抗日功勳狀乙幅。畢生著有《診斷檢案鑑定書》、《醫界葫蘆》等書。[註8]
妻林許治為秀水庄長許遜謙(另有傳)之女,長男林漢忠娶妻林碧雲(另有傳),為員林有名的女醫師,與之共同主持長春醫院,養子林忠樹、養女林伴(黃林伴)為第七屆彰化縣議員,其夫埔心人黃義隆亦曾任第八屆彰化縣議員。
〔張素玢〕

[註1]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瀏覽日期:2013年8月24日。
[註2] 花繼浤( 1920年生)口述,張素玢訪問,2008年1月23日。
[註3]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五週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7),頁446。
[註4] 〈臺灣醫學得業士認定試驗合格者(臺北醫專)〉,《府報》967號,1930年5月24日,頁96。〈卒業證書授與(臺北醫專)〉,《府報》1219號,1931年4月12日,頁66。
[註5]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一週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年),頁214。
[註6] 臺灣新民報社編,《臺灣人士鑑》(臺北:同編者,1937年),頁446。
[註7] 張瑞和,〈員林興賢吟社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頁138-139。
[註8] 張瑞和,〈員林興賢吟社研究〉,頁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