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經濟人物 |
---|---|
傳主/ | 陳克勸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福建同安/鹿港 |
生卒年/ | 1776-1861 |
撰稿者/ | 李昭容 |
鹿港人,譜名泰卿,號曇軒。原籍福建泉州府同安縣魚孚里。 嘉慶10年(1805)30歲時隻身來臺,創立慶昌行,專營廈郊貿易,經營得法而執廈郊牛耳,並在廈門設立鹿郊「陳鶴吉」,[註1]經營兩岸生意,道光年間家勢興旺,為繼泉郊日茂行之後的著名郊商。 生性慷慨,對地方公益積極參與,曾經調解鹿港施、黃、許集團爭鬥案件,並投下巨萬私財促其和解,解決長年懸案,並捐納為例貢生。以貢生資格捐款的記錄共有兩筆可查:一為道光4年(1824)天津歲歉,福建巡撫孫爾準自臺灣招商運米以救濟民眾,隔年孫爾準上奏,包括他及貢生杜嵩及監生林元美、曾青華、周恭田、陳選言等人因買米在1,500石以上,准給予吏目職銜;[註2]二為道光11年以貢生頭銜捐銀「貳拾員」,參與鹿港龍山寺的整修。[註3]
龍山寺重修之陳克勸捐
銀
貳
拾員
(
陳仕
賢
攝
)慶昌行所屬廈郊會館設於王宮之內,即今南靖宮左側的鹿港藝文館,昔時為蘇王爺廟,稱萬春宮,鹿港「普渡歌」中的「初二普王宮」即指萬春宮,係於乾隆34年(1769)由廈郊行商建於鹿港街北碼頭,當時稱王宮,前殿奉祀蘇府王爺,後殿充為廈郊金振順的辦公廳。至道光中葉年久失修,廈郊諸商於是集資修葺,廟貌因此全新。而他捐榖200石做為住持僧香火費,是廈郊諸商捐資最鉅且出力最多者,故被郊商推為萬春宮董事,子孫相沿管理。[註4] 除了捐納之外,尚有軍功。道光12年(1832)張丙抗議嘉義知縣不公而舉事,他因聯莊守禦有功,於隔年賞六品頂戴,[註5]躍為地方菁英,地位為之提升。道光17年又以公親身分調停日茂行六房子孫與其鹽館舊總理陳媽富的財務糾紛,當時參與調停的「泉廈郊公親」,計有泉郊金長順、廈郊金振順、陳泰卿、王子全、紀盛俊、陳宗悅,可見「慶昌」已是當中的知名商號,才有參與的分量。[註6]陳家留有一匾,是道光25年獲北路理番海防分府史密[註7]所頒的匾額,內文題「義高守望」,署名「為軍功五品職銜陳克勸立」,時間為「道光二十五年八月穀旦」,時他已由六品官升為五品官,並成為鹿港首富。[註8]
宗弟懋猷、景福賀壽之對聯
(
鹿港民俗文物館提供
李昭容
攝
)其致富除了經營得法外,鹿港曾流傳「小廚司升大經理」的故事。傳聞鹿港廈郊某巨商,為來自中國殷戶出資創設,店東不定期來店視察,有一回經理囑咐夥計將有貴客至,後老者果真到來,經理恭敬有加,席間老者詢問店務,掌櫃卻不知應對,但廚司陳某對答如流,瞭若指掌而深獲老者賞識,受拔擢為經理。此後,老者視察店務一如往昔,至嘉慶14年(1809),邱良功、王得祿殄滅海盗蔡牽(1761-1809)於溫州外海,老者即不復至,該店號由陳某繼承。老者即為蔡牽,陳某即為克勸。[註9]後人研究認為蔡牽為閩浙一帶最大海盗幫的首領,全臺都有關於其傳聞及報恩的故事,情節相同的故事出現在地方首富身上,這批商家向蔡牽納稅而獲得免費「贈旗」,或免繳年費而航行於海上,然而富商要承擔來自同行和大眾的有色眼光,因此蔡牽各自給了他們一個「故事」,商家則提供蔡牽必要的物資、人力或銷贓管道。[註10] 其功績顯赫,宗弟懋猷、景福贈與「象闕降鸞封鷺門生色龍光隆燕譽鹿水增輝」對聯。咸豐6年(1856)81歲壽誕,家族以「九九榮誕」祝賀之,教弟富謙則贈「壽福無量」之匾。而其女陳鶯嫁予新竹鄭用錫長子舉人鄭如松,陳、鄭兩家為親家,鄭用錫在他80壽誕時(1855)偕子婦輩登堂稱祝;後因鄭用錫參與鹿港浯江會館重建工程,隔年未能親往祝賀81壽誕,故寄贈孔雀一雙併呈七律詩,詩作為「登堂祝嘏纔經歲,轉眼添籌又一年。鳩杖優遊泉石畔,鳳毛環繞几筵前。畫屏日月稱觥夜,綺幄雲霞舞鏡天。此去雞窠知有分,幾人能作地行仙!」[註11]用以祝賀高壽。他逝於咸豐11年,享壽86歲,[註12]長生祿位為「勅授內閣中書、晉封直奉大夫」。[註13]陳家後代刻有三尊他的塑像,稱為「祖佛」並祭祀之,三尊塑像形象不一,呈現他不同年紀的形貌。
鹿港中山路
149
號之陳克勸塑像
(
李昭容
攝
)
金盛巷
37
號之陳克勸(左一)塑像
(
莊研育攝
)生有7子,長子植柳、次子宗潢(另有傳)、三子植知、四子植竹、五子植昆、六子宗濬、七子晚香。孫輩中大房陳祈(另有傳),授五品同知;二房耀要,於戴潮春事件助鹿港士紳抵抗之;七房晚香子懷澄(另有傳)為櫟社創始者之一、日治時期鹿港唯一的臺籍街長。慶昌之堂號為「陳榮德」,大房陳祈派下以「榮禧堂」為家號,七房宗華四子懷澄則以「榮裕堂」自稱;七房宗華長子,懷澄兄堯漢之家號為「榮源」,四房植竹派下則以「榮茂堂」,至於大房鳳鳴派下又以「順德」為堂號。[註14] 〔李昭容〕 | |
[註1] 陳望洋口述,陳威儒訪問,2012年4月25日於鹿港陳宅。陳鶴吉於道光15年(1835)於臺南武廟禳熒祈安建醮有捐金佛銀十大員,並於嘉慶24年(1819)於廈門普光寺亦有捐金記錄。 [註2] 戶部「為內閣抄出福建巡撫孫奏」移會,《臺案彙錄乙集》(南投:省文獻委員會,1997)原刊於清,臺灣文獻叢刊本第173種,頁228。 [註3] 陳仕賢,《龍山聽唄─鹿港龍山寺》(彰化鹿港:鹿水草堂,2004),頁199。 [註4] 傅錫祺,〈鹿港公會堂記〉,公會堂戰後改為老人會館。 [註5] 洪安全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五)(臺北:故宮博物院,1996),頁3916。道光13年6月29日奉上諭。 [註6] 陳一仁,《鹿港文史采風》(彰化鹿港:鹿江文化藝術基金會,2004),頁97。 [註7] 史密字梅叔,山東濟臨州人,拔貢出身,1845到任北路理番海防分府,參看《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一),頁51。 [註8] 今匾額留於七房後代陳錫旂家中。 [註9] 葉大沛,〈鹿港「日茂行」林氏及「慶昌號」陳氏〉,《臺灣文獻》47:4,頁155。該傳說為已故施人豪教授由陳家近親得知。 [註10] 李若文,〈海盗與官兵的相生相剋關係(1800-1807):蔡牽、玉德、李長庚之間互動的討論〉,《海賊王蔡牽的世界》,頁127-128。 [註11] 鄭用錫,《北郭園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原刊於1870年,頁56-57。 [註12] 陳克勸之生年首見後代陳培煦《家系片影》記載,其粗略推算生年為1775年,今依照〈陳慶昌家譜〉編纂者陳威儒參考陳家資料重新計算,陳克勸生年應為1776年。 [註13] 內閣中書為從七品官,概以進士舉人補授,奉直大夫則為封贈的從五品官。在此應為陳克勸所受封的虛官。參看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泛論》(臺北:華世出版社,1979),原刊於1909年,頁179、598、652。 [註14] 李昭容,《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臺中:晨星出版社,2011),頁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