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政治人物
傳主/林伯餘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北斗 /北斗
生卒年/1897-1968
撰稿者/張素玢
林伯餘 ( 林仲琮提供 )北斗人,按昭穆為「伯」字輩,為來臺第四代。父慶賢(另有傳),號修和,為清末秀才,日治時期擔任北斗保良局局長、北斗區長,母楊允。其排行三男,弟林伯楷(另有傳)曾創立伯記自動車商會。
年少即赴日本留學,東京正則中學修業結束後,逢父喪而返臺。大正9年(1920)進入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三年級就讀,[註1]大正11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隨即於臺中病院(今臺中醫院)任醫官補(臨床實習)兩年。大正13年返北斗開設「同春醫院」,兼溪州糖廠醫務室醫師,由於醫術高明,社會地位隨之提高。[註2]
另一方面,林家與另一大家族陳家儼然成為北斗地區的兩大勢力,儘管陳、林派之間有所競爭,兩者始終沒有產生嚴重衝突。[註3]昭和4年(1929)至11年,受命連任4屆臺中州協議會員,而後再任北斗街實業協會長、北斗保甲聯合會長等要職,成為北斗地區的重要領袖。
戰後,民國34年(1945),臺中州接管委員會派其接管北斗郡役所。不久,中央政府重新調整行政區劃,彰化、員林、北斗三郡設區署;民國35年至37年擔任第一屆北斗區區長,35年至38年任臺灣省政府參議。
其在政壇上的發展看似一帆風順,民國38年(1949)卻遭監察院彈劾,監察院提出糾舉案送交臺灣省政府,並移請法院偵辦;[註4]推測起因於二二八事件時,他組織北斗區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並自任主席,令政府對他的角色感到疑慮。[註5]可能因此之故,民國40年代以後不再直接參與政治,轉為北斗「少派」[註6]的意見領袖。[註7]
平時除行醫之外,亦頗好詩學,為螺溪吟社社員。
妻陳連枝,畢業於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中),任教北斗公學校(今北斗國小)9年,戰後當選第二至四屆彰化縣議員,頗有代夫出征的意味,曾捐贈7分土地購置文化中心圖書。育有5子,仲琛、仲琮、仲璟、伯琡、伯𤩊。
長子仲琛,京都帝大醫科畢業,於基隆執業;次子仲琮,先後就讀日本的醫學校及臺北醫學專門學校,專研婦產科,而後返北斗開業,開北斗婦產科醫院之先河。[註8]
〔張素玢〕

[註1] 〈入學許可及入學許可取消(醫學專門學校)〉,《總督府府報》2115a期,1920年5月19日。
[註2] 彰化縣北斗鎮公所藏,「(林伯餘)調書:黨派的關係」,〈北斗郡官吏進退書〉(1932北斗郡調查),《北斗鎮公所檔案》。
[註3] 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臺北:學生書局,2004),頁225-226。
[註4] 檔案管理局藏,「為前臺中縣北斗區長林伯餘有違法侵佔舞弊罪嫌提出糾舉請查照辦理」,〈糾舉〉(1949),《監察院檔案》,檔案編號0038/044122/00038。在本糾舉案件中,林伯餘擔任北斗處理委員會主席,對民眾演說並設筵慰勞,應予侵佔貪污無關,卻在本糾舉案中著墨最多。
[註5]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中縣北斗區署民政課長吳來興遭匿名檢舉案」(1946.11.28),〈臺中縣北斗區署人員任免(1016)〉,《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檔案》,典藏號00303231125008。
[註6] 北斗的地方勢力主要有陳姓家族與林姓家族,稱為陳派、林派,到日治末期,陳、林派演變為老、少派。支持林生財的年紀較大,故稱「老派」;支持林伯餘的年紀較輕,故稱「少派」。參見張素玢,《歷史視野中的地方發展與變遷─濁水溪畔的二水、北斗、二林》,頁226-231。
[註7] 有關林伯餘在北斗二二八事件中的角色與爭議,詳見張素玢,〈世變下的北斗林家〉,《臺灣學研究》13(2012.6),頁42-53。
[註8] 古文君、張素玢,《北斗鎮志.人物篇》(彰化:北斗鎮公所,1997),頁758-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