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政治人物
傳主/謝春木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芳苑/中國
生卒年/1902-1969
撰稿者/李毓嵐
謝春木 (彰化文學圖像 ,頁 111 )芳苑路上厝人(今芳苑鄉路上村),即謝南光,筆名追風。父謝邦填,母王昧。
大正6年(1917)自二林公學校(今二林國小)畢業,以第一名成績考上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大正10年畢業後,進入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積極參與「新民會」、「臺灣青年會」等留學生團體,大正12年至14年連續三年參與東京留學生暑期返臺的文化演說團,其主要論述在於教育的一般化,科學態度與日常生活,教育的個性化與社會。大正14年升入高等科,並擔任《臺灣民報》編輯。二林事件發生後,放棄學業,以轉調《臺灣民報》臺北支局的方式,返臺從事救援活動。此後積極出席「臺灣文化協會」在各地舉辦的演講會,發表批判日本殖民體制的言論。昭和2年(1927)與蔣渭水、蔡培火合組「臺灣民眾黨」,並與白成枝共創《洪水報》,另擔任「民烽演劇研究會」講師,教授文學概論。
昭和6年(1931)12月移居上海,改名謝南光,創設抗日宣傳機關「華聯通訊社」,提供批判日本的新聞稿。1936年創辦《時代智識》雜誌,激烈批判日本對外侵略政策。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前,已加入國民黨政府新設的對日情報機關「國際問題研究所」,曾任該所主任(同少將)及秘書長,並在華南各地收集日軍情報。翌年擔任「臺灣民族革命總同盟」主席,1940年與李友邦合組「臺灣革命團體聯合會」,翌年該會與其他臺灣人抗日團體共組「臺灣革命同盟會」,並擔任常務委員,1938年被選為主任委員,成為抗戰末期大陸臺灣人團體最高負責人。[註1]
戰後,1946年被任命為「盟軍對日本委員會中國駐日代表團」之一員,而前往東京。同年9月7日,搭機自上海返臺,11日臺北市長游彌堅在中山堂舉辦歡迎會,他在會上發表演說,講題為「為民主政治而奮鬥」。13日離臺前一天,在中山堂舉辦盛大演講會,聽眾約2千多名,演講內容並透過臺灣廣播電臺轉播,講題為「民主政治與民主風度」。1950年辭職離開代表團,參加日本左翼人士組織之「日中友好協會」,擔任理事,推動日本早日承認中共政權。此外,經營「天德貿易有限公司」,從事對中國的貿易。
1952年前往中國大陸,曾在福建擔任對臺廣播工作,1954年以「特別招待人」身分參加政治協商會議。1959年被選為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僑代表,1963年擔任「中國日本友好協會」常務理事,翌年再度被選為第三屆人大代表,後因心臟病在北京去世。[註2]
在文學方面,大正11年(1922)發表日文白話小說〈彼女は何處へ?〉(她要往何處去),刊登於《臺灣》雜誌第三年之第四、五、六、七號,是臺灣新文學史上第一篇小說,以強烈的反封建意識,書寫當時臺灣女性在舊社會婚約制度束縛下的苦悶,女主角最後決定解除婚約,啟程赴日讀書,追求婚姻與幸福自主權,標誌了對於父權陰影下臺灣女性命運的解放期許。大正13年發表〈詩の真似する〉(詩的模仿)組詩,包含〈讚美番王〉、〈煤炭頌〉、〈戀愛將茁壯〉、〈花開之前〉,刊登於《臺灣》第五年第一號,為臺灣新詩史上的第一首新詩。此外,有《臺灣人如是觀》、《臺灣人的要求》、《日本主義的沒落》等3本雜文集,被譽為臺灣新文學第一人。[註3]
妻蔡彩雪,30餘歲即病故。育有一子秋成,原就讀臺南州立臺南第二中學校(今臺南一中),戰後進入南京金陵中學,畢業後一度進入臺大醫學院,不久休學,改讀日本千葉大學醫學部,民國44年(1955)赴中國大陸。續絃妻嚴思綺出身湖南,育有一女。[註4]
〔李毓嵐〕

[註1] 何義麟,《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上)》,《臺灣史料研究》3(1994.2),頁152-170。
[註2] 何義麟,《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下)》,《臺灣史料研究》4(1994.10),頁119-135。
[註3] 康原,〈臺灣新文學的實驗者謝春木先生〉,《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刊》6:4(2000.6),頁114-117;蕭蕭(蕭水順),〈謝春木:臺灣新詩的肇基者—細論追風與臺灣新詩的終極導向〉,《彰化文獻》7(2006.8),頁48-49。
[註4] 何義麟,《被遺忘的半山—謝南光(下)》,頁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