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社會人物
傳主/許肇清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鹿港 /鹿港
生卒年/1856-1900
撰稿者/李昭容/許嘉勇
鹿港人,字濂舫,又字士崑,號子芹。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石龜許厝,曾祖父天寶於乾隆年間渡海來臺肇基鹿港,發展成為當地大族,至其居鹿港已歷四世。
他在兄弟13人中排行第四,生得高大魁梧,且從小習武,臂力過人,善使大刀,族中兄弟姪亦多武生。光緒3年(1877)丁丑入泮成為秀才,光緒8年由武生應鄉試中式舉人第59名,光緒20年應會試中式貢士,同年再應殿試中式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第39名,為臺灣末代武進士。其由武進士歷保儘先補用都閫府欽加四品銜,賞戴花翎,在臺任職,清末並為鹿港保甲局長,其父大麟(果毅公、秀星公)亦因子貴而誥授「奉政大夫」。
鹿港東郊漳州埔 「壬午舉人」碑 (許嘉勇攝)因擁有武進士的頭銜,光緒21年(1895)臺人從事乙未抗日之役時,臺灣知府黎景嵩募集中部士紳所設的籌防總局(位於白沙書院內),即由他與文舉人施仁思(另有傳)、彰化縣令羅樹勳等士紳主持,兼募兵員和籌餉,他與施仁思乃將鹿港海關鹽務二宗現款獻充軍費,以濟新竹十八尖山之軍急。待日人越過大肚溪正式進攻彰化城時,雖與七弟武秀才肇祥帶鹿港練勇拒於城內,但日軍武力兵強馬壯,退守到八卦山仍不敵日軍強大火力,最終只得棄城潛渡內地。[註1]在臺的三兄肇波、十弟肇灶亦因組織抗日,失敗後被日本人抓獲,明治29年(1896)折磨致死。由於他在乙未之役抗日最力,故與施仁思同被日本殖民政府歸為「不人望家」。[註2]
抗日失敗後,攜眷與七弟肇祥西渡福建泉州,居於石龜祖家,並在當地買房置地,安度餘年。當地人稱他為「鹹水進士」,意即在臺灣中式的進士。此外,他是習武之人,懂得正骨療傷之法,鄉人遇筋骨傷痛時,總上門來尋「進士伯」治療,頗受鄉人敬仰。
元配陳謳,育有3子,長子遜鉛(文緣)、次子遜聘(文聘、南雄),三子遜東。光緒26年(1900)卒於原籍晉江石龜,不久其妻亦亡,家人擇地葬於青垵山,名曰「進士墓」。後因民國年間兵亂,墳瑩竟被盜毀,時其子遜鉛、遜聘早已遷回臺灣,出嫁同鎮西吳的女兒許真也已亡故,故由其女之友陳李氏代為收埋骸骨,1994年族人又為其擇地移葬於獅山。[註3]遺物如執事牌、大刀,目前由後人借展於鹿港民俗文物館中。
〔李昭容/許嘉勇〕

[註1] 思慟子,《臺海思慟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12;吳德功,《割臺三記.讓臺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47;洪棄生,《瀛海偕亡記》(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8、14;張俊仁,《臺灣抗日忠烈錄第一輯》(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65),頁51。
[註2] 「不人望」一詞為日語,意思是「沒有聲望、不受人愛戴」,因其為抗日活動領導者,故被殖民當局刻意稱為「不人望家」,參見《鹿港風俗一斑》,藏於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圖書館。
[註3] 粘良圖,〈抗日義士許肇清〉,《晉江史志之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