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王白淵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二水 /二水 |
生卒年/ | 1902-1965 |
撰稿者/ | 張素玢 |
王白淵
(
彰化縣文學發展史
-下
,頁
292
)二水庄二水人(今二水鄉惠民村)。父王獅,被稱為「獅仔伯」,母楊甚,善於刺繡。[註1] 大正7年(1918)二水公學校畢業,考進臺北師範學校,認識日後與他合作的謝春木(另有傳)。畢業後回到故鄉,由家人做主娶蕭氏為妻,不久離異。大正14年赴日本就讀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攻讀美術理論,畢業後任教於日本岩手縣盛岡女子師範(今岩手大學),並娶妻日本人。 昭和6年(1931)出版詩集《荊棘の道》,成為「東京美術學校」圖畫科第一個臺灣學生,但對畫展並不熱中,而過著「不能不寫詩的生活」,詩集獲得日本左翼詩壇的高度評價。隔年加入「臺灣學術研究會」,後改為「臺灣人文化圈」,發行《臺灣文藝》,組織被解散後,因成員之一葉秋水參與反帝遊行被捕,牽連全體,他因此失去教職,並與日籍妻子離婚。 昭和8年(1933),與張文環、吳坤煌等人組成左翼的「東京臺灣藝術研究會」,發行《福爾摩沙》文學雜誌。[註2]同年由東京到上海,任職華聯通訊社,以無線電接聽日本消息,將之譯成中文,提供給中國情報。[註3]後來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今已併為南京藝術學院),與四川籍女子結婚。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日本軍進入法國租界,他被以「抗日」罪名逮捕,判刑8年,被送回臺北服刑;6年後釋放,卻已妻離子散。出獄後進入《臺灣日日新報》工作,並與倪雲娥結婚。[註4] 戰後,李萬居接收報社,名為《新生報》,由他擔任編輯部主任。民國35年(1946)6月,臺灣文化協進會於中山堂成立,他亦為理事之一,又是機關誌《臺灣文化》的編輯與主要撰稿人,並在李純青的《臺灣評論》負責主編,這段期間是他在臺灣文化界最活躍的年代。後經友人介紹進入蔡培火的紅十字會工作,並擔任《臺灣文化》的發行人。 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報社人士成為政府整肅的主要目標,他再度入獄,由臺灣文化協進會理事長游彌堅保釋才出獄。[註5]他原是社會、文化運動的健將,然而在白色恐怖時期,遊走於白恐邊緣,四處謀生,其評論家的銳利已不復見,只發表零星評論,包括民國43年(1954)刊於《臺北文物》之〈臺灣美術運動史〉,以及民國48年載於《美術》月刊的〈對國畫派系之爭有感〉。[註6]民國52年,他最後一次坐牢出獄後,不滿兩年即病逝。 在他63年的人生中,先後因為抗日、叛亂罪嫌,被日本、國民黨政府逮捕入獄4次;又有過4段婚姻,對象包括臺籍、日籍、中國四川等4名女性,這段歷程在彰化人士中,應屬少見。[註7] 〔張素玢〕 | |
[註1] 王昶雄,〈王白淵點點滴滴〉,《臺灣文藝》85(1983.11),頁171。 [註2] 宋冬陽,〈日據時期臺灣新詩遺產的重估〉,《臺灣文藝》83(1983.7),頁19-20。 [註3] 莊永明,〈臺灣的啄木鳥〉,《臺灣紀事:臺灣歷史上的今天(下)》(臺北:時報文化,1989),頁828-829。 [註4] 龍瑛宗,〈張文環與王白淵〉,《臺灣文藝》76(1982.5),頁332。 [註5]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志》(臺北:前衛出版社,1988),頁177-180。 [註6] 謝里法,《臺灣出土人物志》,頁181。 [註7] 周宗賢,《二水鄉志.人物篇》(二水:二水鄉公所,2002),頁835-8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