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曾維楨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花壇 /花壇 |
生卒年/ | ?-? |
撰稿者/ | 顧雅文 |
花壇人,字子蔚,[註1]號雲崧,生卒年不詳。祖籍福建泉州晉江,父日襄,字亦思,晚字又健,為蒙館師(書房老師),弱冠之年隨伯兄敦澤來臺,居於燕霧上保白沙坑莊(今花壇鄉文德村),之後在二林鹿寮一帶開設學堂,數年之後,考取彰化縣秀才。曾家先世為泉郡望族,高祖曾為順治年間舉人,曾祖父以下均以名諸生教鄉里,實為書香世家。[註2] 清嘉慶23年(1818),以臺灣府學附生應鄉試,中試第三名(經魁),道光6年(1826)於殿試中二甲進士及第,後經朝考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彰化縣有進士即自他開始,[註3]有「開彰進士」、「開臺翰林」之稱,[註4]與李清琦(另有傳)並稱彰化兩翰林。[註5]道光9年以翰林院散館,出任湖南澧州府石門縣知縣,《石門縣志》稱其「廉明惠和,振興學校,勤月課,獎掖孜孜不倦,今院規條皆所酌定,下鄉堪驗伕馬取給廉俸,丁差衙役,無纖毫需索,弊絕風清」,[註6]不僅勤於政務,更嚴辦盜匪,維持地方安寧。道光12年出任湖南衡州府衡陽縣知縣,其後歷任湖南岳州府巴陵縣知縣、湖北漢陽府孝感縣知縣。光緒8年的《孝感縣志》形容其:「孝感十年,愛士卹民,地多善政,後遷牧沔陽,臨去,士民猶依戀不置」,[註7]可見他在任期間的政績卓著。 其高中翰林後,已逝之祖父大受馳贈儒林郎,父日襄亦被封為儒林郎。[註8]此外,道光25年(1845)擔任湖北孝感之縣令時,其伯父母亦獲得宣宗之誥命。從聖旨內容來看,伯父母所以獲得誥封,因「代啟儒風」、「教能啟後」被封為「文林郎」,伯母被封為「孺人」,與一般榮身僅推及父、祖之例不同,相當罕見。[註9] 身為彰化第一位進士,[註10]當地流傳關於他的許多傳說軼事。傳聞宣宗接見新科翰林時,忽見其身後跟隨著一名白髮老翁,於是詢問其身後何人,他回奏並無帶人上殿,只帶轄境之福德正神香火以佑平安。宣宗有感於白沙坑福德正神護佑家鄉子弟的忠貞,而冊封祂「與翰林同格」,成為臺灣唯一一位穿戴翰林官帽服飾的土地公,[註11]該廟也由保安宮改稱為文德宮,寓意「保境安民,發揚文風德教」。[註12]此外,白沙坑延續160多年傳統的字姓燈排遶境廟會,地方盛傳由來也與他有關。據傳道光25年(1845)的元宵節,他與宣宗一起欣賞京城花燈時,突然思念家鄉親人而辭官,宣宗器重而不准,但因此御賜白沙坑可在每年元宵節時仿效京城舉辦大型燈會,以娛樂其親人。相傳這就是白沙坑燈排遶境的由來,這項習俗一直延續至今。[註13] 善書法。[註14]其堂兄拔萃(另有傳),即敦澤之子,於嘉慶年間創建員林興賢書院,道光10年(1830)曾任總董重修彰化縣學,並參與《彰化縣志》的纂修。[註15]孫曾遒,舉人,名書法家,鹿港龍山寺、彰化南瑤宮、北港朝天宮等,皆留有墨寶。[註16] 〔顧雅文〕 | |
[註1] 沈用增纂、朱希白等修,《孝感縣志》(光緒八年刊本),頁613。 [註2] 謝英從等撰,《花壇鄉志》(彰化:花壇鄉公所,2006),頁666。 [註3] 「彰化縣有舉人自乾隆九年黃師琬始,彰化縣有進士自道光六年曾維楨始」,參閱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頁27。 [註4] 林文龍〈臺灣的科舉及相關習俗〉,《社教資料雜誌》248(1999.3),頁7。 [註5] 〈全臺唯二翰林都在花壇 盼入教材 有「翰林之鄉」美稱 其中李清琦是全臺職等最高的翰林 代表身分地位的宮燈 目前高掛花壇李氏宗祠〉,《聯合報》,2012年10月22日,B2版。 [註6] 林文龍,〈土地神中的翰林-開臺翰林曾維楨故居「文德宮」〉,《臺灣中部的人文》(臺北:常民出版社,1998),頁128-147。 [註7] 沈用增纂、朱希白等修,《孝感縣志》,頁613。 [註8] 周璽,《彰化縣志.卷八人物志》(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250。 [註9] 林文龍,〈「代啟儒風」的曾敦澤誥封〉,《臺灣文獻別冊》29期,2009年6月30日,頁12-17。 [註10] 「彰化縣有舉人自乾隆九年黃師琬始,彰化縣有進士自道光六年曾維楨始」,參閱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7),頁27。 [註11] 陳嘉雀,〈彰化縣地方傳說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頁40-41。 [註12] 〈文德宮福德老爺 頭戴烏紗帽〉,《聯合報》,2009年3月18日,C2版。 [註13] 林文龍,〈開臺翰林曾維楨與白沙坑福神〉,《臺灣文獻》27:4(1976.12),頁103。另有論者考證白沙坑迎花燈起於道光8年,並非地方盛傳的道光25年。見蔣敏全〈翰林曾維楨考〉。 [註14] 《中國古今書畫家名人大辭典》(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頁490。 [註15] 謝英從等撰,《花壇鄉志》,頁670。 [註16] 蔣敏全,〈翰林曾維楨考〉,陳益源、鄭大主編,《科舉制度在臺灣》(臺北:里仁書局,2014),頁1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