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經濟人物
傳主/陳奇灶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埔鹽 /埔鹽
生卒年/1873-1951
撰稿者/李昭容
埔鹽人,大有陳順昌號創始人。開臺祖陳子拱於乾隆年間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渡海來臺,初於濁水溪代馬崙仔腳一帶從事苦力,原打算賺進100圓即回家鄉,未料不到3個月即達成,遂決意定居臺灣。[註1]第二代陳公誌遷至竹頭角(今埔鹽大有)發展,生有6子,侯仁、侯厭、侯盼、侯讒、侯誥、侯白,即今日埔鹽大有陳氏家族的六大房祧,陳家是開發大有地區的重要家族。陳公誌以種植花生、芝麻,經營油車(榨油工廠)為業,擁有今埔鹽鄉西湖村及大有村一帶田地。長房侯仁生有6子,三子可清繼承祖業「順慶號」商行,與林儉育有4子,分別為奇論、奇行、奇禮、奇灶。
明治32年(1899)可清四房子孫分鬮,將厝宅、田園、家器、物業、油車內家器,以及鹿港長興街瓦店均分給四兄弟。他與三兄奇禮分得家業「順慶號」,兩兄弟當面協議,再將順慶號及油車厝家歸兄掌管,他則分得火燒庄(今埔鹽鄉好修村)的田烟、埤腳口園、大怕樹腳園等地。[註2]分家之後,自創「順昌號」,經營油車生意,常往來於雲林臺西、虎尾五間厝,購買花生以製油。
在事業有成之後,積極參與社會事業。明治36年(1903)獲日本體育會授與體育獎章,明治37年5月19日被選為瓦磘第三保保正,隔年5月31日加入日本赤十字社為正式社員;同年日人進行戶口調查,協助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功勞不少而獲得獎狀褒揚,並再度被任命為瓦磘第三保保正。明治39年因醵金捐獻給帝國義勇艦隊建設,獲贈帝國海事協會徽章。明治40年第三度被選為瓦磘第三保保正,明治42年任西勢湖第一保正。[註3]
明治43年(1910)任臺中廳畜牛保健組合事務補助員囑託(特聘人員),同年又任臺中廳農會米種改良事務囑託。明治44年任溪湖公學校學務委員,同年再度擔任西勢湖第一保保正。大正2年(1913)任西勢湖第一保地方委員,負責畜牛保健組合事務,大正3年任臺中風俗改良會評議員,同年臺中農會贈與木盃。大正9年臺灣總督府實施行政區域改正,將三塊厝段和四塊厝段劃歸溪湖庄,埔鹽區改為埔鹽庄。原位於三塊厝的庄役場必須遷移至埔鹽庄內,東埔鹽和西埔鹽發生役場(鄉公所)地點爭執,後經由他調解,捐出自己在員鹿路邊的土地,該地正好是埔鹽庄中心點,以此做為役場才圓滿解決。[註4]同年4月被任命為臺中州稅調查委員,10月被推選為埔鹽庄協議會員。大正11年任瓦磘第四區總代。大正14年與陳炎、顏克忠(另有傳)籌設埔鹽庄信用組合,又捐出自家土地建辦公處;8月任埔鹽信用組合長,9月任埔鹽庄第二保保正。大正15年任埔鹽庄農業組合副組合長,12月又受赤十字會授予特別社員章,贈予銀盃。[註5]昭和4年(1929)任瓦磘第四區委員,昭和7年任臺中州農會代表者。[註6]昭和14年七七事變發生後,臺灣總督府隨而募集經費,因捐助而獲頒褒獎令。[註7]
他經商成功,交際廣闊,受埔鹽庄民稱讚。在地方上尚留有幾項捐款記錄,如大有村民於大正8年(1919)興建土造小廟,供奉土地公,大正15年由時任保正的他號召重建磚造廟宇,供奉土地公、天上聖母、陳夫人媽、蘇府王爺、張府千歲、廣澤尊王等諸神,稱「福德祠」。[註8]昭和3年(1928)鹿港天后宮重修,居於為同安寮廈十二庄的大有庄,亦捐資參與鹿港天后宮的重修,並在正殿四點金柱留下捐款記錄,碑文為:
昭和戊辰年冬 海國慶安瀾舟榵往來歌母德 枍鄉銷浩劫陰邪退避顯神靈 梅樵施天鶴拜撰並書 大有庄陳奇灶敬獻。
另一方面,他以製油業致富後,大正12年(1923)興建新宅,即今大有村員鹿路117號,佔地0.98公頃,恭請鹿港五字師傅興建,費時兩年,耗資1萬2千元。陳宅為一進四護龍四合院,外門門楣上方書有「陳順昌號」,背後門內上方書「紫氣東來」,皆為昭和10年(1935)由鹿港莊煥文所書寫;中央內門樓門楣題陳家堂號「德星堂」,正身兩邊屋頂各有一座銃櫃,是為防範盜賊來襲而設置,晚上則由油車工人輪流站崗守護。大有至今流傳一句話「庄頭大胖灶(清)、庄尾和尚登」,係指開發大有的重要人物,前者即指油車內的保正陳奇灶,後者指庄尾大戶人家陳尚登,兩者古厝分布於庄頭與庄尾。
妻黃愛,生有2子,長子添旺、次子添進。明治45年(1912)添旺自溪湖公學校好修分校結業後,至鹿港開設協進商店,大正4年(1915)回到大有家中協助農業,大正10年擔任瓦磘農業組合職員,大正15年至戰後擔任埔鹽庄農業組合職員;昭和5年(1930)擔任大有庄保正,任內協助國勢調查事務,獲臺灣總督石塜英藏賞狀一只。添進大正13年畢業於臺南學堂商科,同年擔任埔鹽庄書記,昭和15年任職埔鹽庄信用組合理事,並陸續擔任瓦磘保甲聯合會會長、埔鹽庄協議會會員,參與皇民奉公會員林郡支會。昭和15年兩兄弟再次分家,所得土地分布於瓦磘庄、西勢湖與大有等。[註9]
添旺子書逸,將陳順昌古文書數百張於民國98年(2009)捐予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民國99年由陳仕賢編為《埔鹽鄉大有陳順昌號古文書》出版。該書收錄年代最早的古文書為乾隆35年(1770)漢人與平埔馬芝遴社人重新訂定之給墾契約,另又有陳氏家族分鬮,以及與其他家族土地購併的文書。這批古文書中,更記錄奇灶曾在昭和年間陸續購買陳姓宗族的土地,將原本分鬮後的土地買回,奠定陳家土地的完整性,又有保存祖先家產的意義。[註10]
陳順昌號 ( 2013 年 9 月 4 日李昭容攝)
〔李昭容〕

[註1] 陳為縣口述,施見德、李昭容訪問,2013年9月4日於埔鹽陳宅。
[註2] 陳仕賢編,〈陳家分鬮3〉,《埔鹽鄉大有陳順昌號古文書》(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頁48。
[註3]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2),頁 577。
[註4] 陳為縣口述,施見德、李昭容訪問,2013年9月4日於埔鹽陳宅。
[註5] 〈赤十字より表彰篤志者と功勞者とへ〉,《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12月24日,5版。
[註6]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3),頁 577。
[註7] 陳仕賢編,《埔鹽鄉大有陳順昌號古文書》,頁10。
[註8] 該廟於1954年改為「福靈宮」,1978年翻新擴建,並由鹿港天后宮分香供奉主祀媽祖,陪祀福德正神,因而改宮名為「慈賢宮」。彰化縣埔鹽鄉大有社區發展協會,〈慈賢宮〉,http://www.ta-yu.org.tw/scenic.php?knowID=2012122003,2013年9月17日瀏覽。
[註9] 陳仕賢編,《埔鹽鄉大有陳順昌號古文書》,頁11。
[註10] 陳仕賢編,《埔鹽鄉大有陳順昌號古文書》,頁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