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社會人物
傳主/陳祈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鹿港 /鹿港
生卒年/1842-1893
撰稿者/李昭容
鹿港人,字秋鴻、號雨邨,原籍福建省同安縣魚孚里,為「十宜樓」主人。祖父克勸(另有傳),開創慶昌商號;父植柳(宗元),因助平彰化縣葫蘆墩的漳泉械鬥,道光27年(1847)受封為布政司經歷職銜,後又捐洋銀1580元助平漳泉械鬥(王湧案),於咸豐2年(1852)獲以同職雙月選用。[註1]祈有兄弟六人,排行第二;為人謙沖澹泊、溫文儒雅,喜詩文、好與文士交遊。
陳家從事郊商貿易,富甲一方。但咸、同年間的太平天國事件,影響兩岸商業往來,而家族又因助平戴潮春事件,由盛轉衰。此時陳祈正值少壯,幾歷兵燹,能經營家室,區畫田園,復振家業,由監生經軍功授布政司經歷銜。同治12年(1873),他敕授為儒林郎,之後受封奉政大夫,並以「候選同知」身分於彰化元清觀開光謝土時捐金。[註2]
愛好詩文,常邀請騷人墨客至「十宜樓」煮茶論對、吟詩唱和,以「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謂之十宜;橫跨二樓間的天橋「跑馬廊」可憑欄望月,增添詩興。鹿港進士蔡壽星(另有傳)以及福建籍進士方家澍、施調賡、黃貽楫等人皆曾於此處留下墨寶。
光緒18年(1892)冬,福建籍進士陳毓錱科舉中式後,曾至臺灣遊歷,隔年春天路過鹿港時,慕名拜訪陳祈,喻其如宋代程顥,萬物靜觀皆自得;陳祈於該年(1893)秋天辭世,享年52歲。[註3]逝後,由鹿港文人洪棄生(另有傳)為其撰墓誌銘及〈代公弔陳翁雨村文〉。[註4]
妻林氏、庶配車琴娘。育有培熊、育恩、質芬(另有傳)、藻雲、澄雲五子,長孫錫綿,為詩人陳子敏(另有傳)。日治時期,後裔承繼其精神,接待名儒、仕紳聚會於十宜樓,使「十宜樓」成為著名詩作題材。
〔李昭容〕

[註1] 《軍機處檔摺件》(臺北市,故宮博物院藏),文獻編號:086649;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咸豐同治兩朝上諭檔v.2》(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頁354-355。
[註2] 咸豐6年他以「俊秀」捐银1020兩,報捐監生加捐布照磨,參見上海師範大學、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合編,《福建上海小刀會檔案史料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頁298-306;何培夫主編,《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彰化縣篇》(臺北市: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97),頁40 。
[註3] 李昭容,〈鹿港十宜樓陳祈及其後代考〉,《興大歷史學報》29(2015.12),頁33-34、36。
[註4] 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駢文集》﹙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1993﹚,頁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