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陳子敏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鹿港 /鹿港
生卒年/1887-1948
撰稿者/李昭容
鹿港人,本名為錫綿,字勉之,號子敏、縱奴、碧蘭軒主人、說劍室主人,以字行。為廈郊慶昌行之後代,祖父陳祈(另有傳)、字秋鴻,曾受清同治皇帝封贈為布政司經歷,[註1]後經由捐贈升為五品官之同知銜,為鹿港著名古蹟「十宜樓」主人。父為培熊,母為張鵑。
自小工詩文,通經史,為施梅樵(另有傳)門生。其為大正3年(1914)成立的鹿江詩會主要成員,又為大正10年大冶吟社之健將,常與詩友聚會於十宜樓。十宜樓以文人雅士的藝文活動聞名,分別為:宜琴、宜棋、宜詩、宜酒、宜畫、宜花、宜月、宜博、宜煙、宜茶。[註2]其交友頗眾,與張淑子、[註3]霧峰林家諸人時有往來,而櫟社創始人陳懷澄(另有傳)為其同宗之叔公,社員如豐原蔡說劍、臺中王了庵、傅錫祺、吳小魯、臺南洪鐵濤以及辜捷恩亦為好友,同鄉之許存德施家本許逸漁王漢英(以上另有傳)、施炳揚更是時相來訪的詩友。[註4]
與其師梅樵感情甚篤,為同鄉忘年之交,兩人經歷背景相近,思想意志亦相近,兼以志趣相投,時相述志互勉,往來愈發密切,交情累積深厚。梅樵謂「往來因忘形,依倚若唇齒」,他則以「師兼弟」形容梅樵,彼此來往留有大量詩作,可見互為知交。由於共同經歷乙未割臺,又無法認同日治新政府,因此常懷棄才遺老心情,以詩酒相互撫慰砥礪,皆絕意仕進,而猶懷遠志。[註5]
曾於彰化、和美、二林等地設帳教授漢文,昭和6年(1931)繼梅樵之後赴埔里櫻社教授國學,昭和12年始離開。擅寫楷書及行書,楷書端謹妍秀,行書儒雅瀟灑,昭和6年為和美道東書院代書〈道東書院沿革誌〉及〈沿革序〉,是他少見且珍貴之書蹟,[註6]又為大甲許天奎撰寫墓誌銘,可見當時詩人以文會友的人際網絡。作品常發表於雜誌《詩報》及《臺灣日日新報》之「詞林」與「詩壇」,後輯成《挹香山館勉之吟草》稿本傳世。
陳子敏撰〈許天奎先生墓誌銘〉 (溫文卿提供,李昭容翻攝)元配張抯(1886-1922)殁後,大正13年(1924)與府城才女石中英結褵。石中英字儷玉,號如玉,出身臺南商賈巨室「石鼎美」,早歲習醫,熟讀典籍,工於詩詞,兩人受媒妁之言結合,婚後夫婦時常出席各種詩壇盛會,後因故離異。[註7]與張抯生有3女,長女陳鸞、次女陳旭、三女陳姜治,而陳鸞為鹿港第一位領有執照的產婆。
〔李昭容〕

[註1] 陳祈受贈之敕書今典藏於鹿港民俗文物館,內文同時以漢文及滿文讚美陳祈之父陳宗元善積於身、教子有方,追贈其為儒林郎,其生母張氏壺範宜家、夙協承筐之教,受封為安人;而布政司經歷銜陳祈持身恪謹、服官奏績,封為儒林郎,其妻林氏含章協德、內治相成,封其為安人。
[註2] 戴瑞坤,《鹿港鎮志.藝文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頁117。
[註3] 張淑子,〈重逢陳子敏兄喜贈〉,《臺灣教育》180(1917.6),頁7。
[註4] 蘇麗瑜,《鹿港書家王漢英及鹿港書壇》(彰化:鹿江文化藝術基金會,2008),頁71。
[註5]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頁86-87。
[註6] 蘇麗瑜,《鹿港書家王漢英及鹿港書壇》,頁71。
[註7] 據顏育潔研究,石中英性格堅毅,自幼協助治理家務,並受女權風氣影響,對於文人買笑尋歡不以為然,1931年於《藻香文藝》發表〈離緣有感率成四絕〉之詩,主動發布離婚訊息,勇氣過於常人,得到不少回響。獨子敏好友宋義勇〈步儷玉女士離婚有感芳韻〉指出,為人夫的子敏對此段婚姻亦有所怨懟。參考顏育潔,〈石中英、呂伯雄其人其詩探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5),頁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