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施梅樵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鹿港 /鹿港
生卒年/1870-1949
撰稿者/李昭容
鹿港人。名天鶴,以字行。早年自號雪哥,壯歲更號蛻奴,晚又改號可白。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錢江鄉,祖父閣銓渡臺後卜居鹿港。父鎮如,母陳秤,其在6子中排行長男。其父號聘廷,官章家珍(另有傳),曾任福建福寧縣學教諭,後棄儒從商,卻因施九緞事件,與施菼(另有傳)同遭彰化縣令李嘉棠誣指為事件同黨人,報請劉銘傳下令通緝,以致全家流離失所,憂憤而卒。[註1]
自幼天資甚高,過眼即能成誦,又擁有優渥家境,受叔祖勉勵,敦品力學。早年師承黃瑞符、莊士哲(另有傳),後隨私塾經師治史寫作。光緒13年(1887)赴府考,惜時運不濟,未遇賞識,與同鄉洪棄生(另有傳)雙雙落榜。隔年,19歲時因其父無端被誣陷,隨父避亂泉州,不便應考。光緒16年,父親過世,逢丁憂又不得應考,直至光緒19年始以案首入泮,並與同年登榜的基隆陳道南成為知交。不料光緒20年甲午戰爭,繼之乙未割讓,最高功名就此停留在秀才,成為其人生的分水嶺,亦造成日後生活以教學謀生、文化抗日為主。[註2]
施梅樵 (左)與 許 夢青(右),並稱「一漁一樵」 ( 鹿港民俗文物館提供 )明治30年(1897),與鹿港洪棄生、許夢青(號劍漁,另有傳)、苑裡蔡啟運倡設「鹿苑詩社」,聯絡南北詩人聲氣,提振民族精神,並應各地私塾邀請,出外教學,自彰化、豐原、臺中、嘉義、臺南等各地,皆有其設帳及與詩人唱和的蹤跡,以傳承斯文於不墜,故海內無人不知有詩人施梅樵者。除了教授漢學之外,在書法上,與鄭鴻猷(另有傳)並稱「鹿港雙璧」。[註3]他常以書畫與人交遊,並在臺中開業「醉墨堂」,求書者甚眾。大正年間總督府舉辦之「始政紀念日紀念居」、「慶祝大正天皇登基大典奉書畫展」,則應受邀請展出作品。[註4]
其詩壇的交友網絡遍布全臺,以臺南黃拱五、鹿港陳子敏(另有傳),因性情相近及道業相融,最為契合;彰化楊笑儂(另有傳)、北港林維朝、新竹曾文新,為往來作品較多者。而長期參與全島聯吟大會,昭和年間並擔任5次詞宗,又為《詩報》的長期顧問、《孔教報》的編輯者。其往來詩社眾多,以彰化、鹿港最為密切,又以興賢吟社及菱香吟社參與最多。[註5]楊雲萍曾說:「吾臺文運肇自南部,而中部,而北部。中部初以鹿港為中心,劍漁先生與洪棄生、施梅樵即其代表。」[註6]然而許夢青英年早逝,洪棄生閉門不出,僅他奔走各地,勤於連繫,傳授漢學為要。
戰後,積極於各機關學校擔任教席,如臺灣銀行、鹽水中學、臺北大學、臺中省立圖書館、彰化中學、彰化女中等,並編輯《臺灣詩學》。
早年才氣充沛,詩風偏豔;後遇乙未割臺,風格激變,常抒滄桑之感,漸趨向悲慨抑鬱;晚期筆觸雙軌並出,一脈延續原悲慨風格,一脈簡直明切、展現出簡淡風格。創作主題則以遺民傷痛、賡和酬唱、風月沈醉、遊山寓託等為主。[註7]其弟子遍布全臺,與其詩書往來者有100餘人,較密切者如鹿港陳子敏、施一鳴、王養源、施性湍(另有傳)、王一儂、粘漱雲等;他地有朴子楊爾材,南投張玉書、張雪崖,草屯楊嘯霞,臺中李櫻航、楊子清以及豐原袁飲湘等,至於有「三臺才女」之稱的黃金川,亦是他的女弟子。[註8]
施梅樵書法作品 :棄繁就簡 ( 李秉鉞提供 )著作有《捲濤閣詩草》、《鹿江集》、《施梅樵先生書帖》等刊印,而《捲濤閣尺牘劫餘文稿》、《玉井詩話》、《蕉窗閒話》、《白沙詩集》、《見聞一斑》、《讀書劄記》則是待刊稿。其中以《捲濤閣詩草》,章太炎評價甚高,稱揚其「下筆時神氣兼到,情景相生,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倘與李桂韓孟並世而生,誰敢為之判低昂、分軒輊耶。」[註9]民國38年(1949)1月8日(新曆2月5日)卒,享壽80歲。姪施讓甫(另有傳)嘆其一生:「操守五十年苦節,祇以教學自給,以詩人終其身。而身後蕭條。……惜當道未有何等特典以褒卹其身後。」[註10]
妻李卻,育有2子,一幼殤,一早卒。收有養子施健甫、養女施井。健甫克紹箕裘,認真力學,擔任基層私塾漢學先生,經常應邀各地教學。[註11]
〔李昭容〕

[註1]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131。
[註2]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頁54,引梅樵姪施讓甫〈施公梅樵家傳〉,認為梅樵「赴府考,主司欲拔置案首,然父家珍以其年輕,恐生驕惰,故薦洪一枝以代之」,但根據林翠鳳研究,洪一枝(棄生)同來赴考亦落榜,考梅樵晚年之詩,應是時運不濟、應試失利。參看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上﹚》﹙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頁48、49、51。
[註3] 麥青龠,《日治時期臺灣出版書家墨蹟研究》(臺北:麥氏國際文化公司,2004),頁62、123。
[註4]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上﹚》,頁56-64。
[註5]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上﹚》,頁97-99、108、138、146。
[註6] 楊雲萍,〈鳴劍齋遺草序〉,收於許劍漁、許幼漁著,許常安編輯,《鳴劍齋遺草》(高雄:大友書局,1960)。
[註7]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上﹚》,頁157;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中﹚》,頁377。
[註8]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105。
[註9]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頁55。
[註10] 施讓甫,〈施公梅樵家傳〉,《鹿江集》,頁2,收於施梅樵,《梅樵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
[註11]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上﹚》,頁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