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施讓甫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鹿港/員林 |
生卒年/ | 1900-1967 |
撰稿者/ | 李昭容 |
鹿港人,名廉,亦名濂,讓甫為其字,號頑夫。父親老掌(又名學海)早逝,自小依母郭娘為生,為次男。郭娘為鹿港海防軍署醫生郭清江之女,在守寡後以女紅養育2子1女,節孝聞名鄉梓,為總督府所表彰,入祀臺中節孝祠。[註1] 公學校畢業後,因家計所迫,投身商界。後因商場之儈與本性不合,故又棄商從叔父施梅樵(另有傳)讀古文、韻學、書法,4年後負笈東渡日本,考入早稻田大學文科就讀,旋因家貧親老,未滿一年即返鄉。 曾為鹿港大冶吟社、聚鷗吟社、淬礪吟社、洛江吟社、新聲詩社、中州敦風吟社社員,又為聚鷗吟社創社社長。應大城漢文研究會之聘,擔任講師3年,仍與鹿港詩友交遊頻繁,造成兩地詩人聲氣之流通。後受二林漢學研究會之聘,任職2年,其後,又任教於埤頭及鹿港。未幾,復應臺中北屯賴樹德之聘為教師,在當地培育不少英才。昭和12年(1937)七七事變起,臺灣嚴禁漢文講授,他轉任臺中州北斗郡消費米組合主任、臺灣食糧營團北斗區分所主任。戰後擔任北斗新生會及大城中學文史科教師,民國35年(1946)轉任員林農業學校(今員林農工)教師,民國53年退休。[註2] 他一生狷介孤傲而不媚人,故雖有才慧,終究大志難申。自傳提及:「計平生之所作為,為士為醫,悉為日人之所忌。遂遁而為詩人,又不能為朝陽之鳴鳳,以歌盛世。乃為悲秋之寒蛩,聊舒憤懣。惟有為商人,為書家,稍得逍遙於法外,然非所願也。」可見其抑鬱未伸之氣,稍可安慰者在於教學不輟而得以延續斯文,留存民族浩氣。[註3]叔父梅樵對其寄予厚望,曾謂「石渠家學誰能繼,望汝生花筆一枝」[註4],兩人關係密切,故梅樵將出版詩集之遺願託付給他。民國46年(1957),突破經濟、人力及健康等因素,與鄭品聰、黃朝琴、陳雲汀、林嘯鯤、王友芬(另有傳)、施天福、王養源等人為梅樵出版《鹿江集》。[註5]而他在退休後,仍不斷有詩文、書法作品,翰墨手跡常見於鹿港、溪湖、北斗、嘉義、臺中、臺南、臺北等地之寺廟。遺有《春暉草堂集詩存》一冊。[註6] 妻施葉玉,育有6子4女,長子天鳳、長女鏘鏘、次女燕燕、次男辰駿、三男灼龍、四男桓麟、五子炯熊、六子秋鷹、三女蓁蓁、四女灼灼。 〔李昭容〕 | |
[註1]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頁103。 [註2]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251;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頁250。 [註3]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頁251。 [註4] 施梅樵,〈讓甫姪以漫遊即景詩慰次韻賦示〉,《鹿江集》,收於《梅樵詩集》(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頁105。 [註5] 施讓甫,〈施公梅樵家傳〉,《鹿江集》,頁2;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中﹚》(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4),頁183。 [註6]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頁6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