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王友芬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彰化 /彰化 |
生卒年/ | 1905-1994 |
撰稿者/ | 顧雅文 |
王友芬(林翠鳳主編,《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聯吟作品選集》,頁
1
。)彰化人,字蘭谷。父為彰化望族宿儒王義貞(另有傳),號清逸居士,日治時期為私塾小逸堂著名塾師,也參與詩社活動,與員林興賢吟社相互往來,曾受聘擔任蘭齋詞宗。母黃伴;其為家中次子。 因家學淵源,幼承庭訓,奠定良好的漢學基礎,又拜師於鹿港名家施梅樵(另有傳)門下,詩藝大進。[註1]除研習傳統漢學,亦以優秀成績畢業於臺北高等商業學校。[註2]畢業後,進入臺灣新民報社任職,先是擔任臺中支局局員,由於表現突出,歷任基隆支局長、廈門支局長、臺南支局長、本部販賣部長、印刷部長、臺中支局長,常與應社社員相唱和。往來臺灣與大陸各地,居留澳門期間曾創辦《澳門日報》,並擔任社長。在廈門時期,曾任兩屆居留民會議員,在媒體經營及政治參與上相當活躍。 戰後回到臺灣,在文化界聞人羅萬俥等人推薦下,由謝東閔(另有傳)派任為新高區長。民國40年(1951)2月,臺中縣第一屆議會成立,獲聘擔任參議會秘書主任,至民國46年3月19日召開第八次臨時大會,第三屆議長改選順利完成之後才解除職務。後來從事人壽保險業務,擔任臺灣人壽保險公司業務部經理。 在父親與師長引領下,早年即參與興賢吟社活動,曾於民國38年(1949)9月與社長黃溥造(另有傳)分別擔任蘭齋課題的左、右詞宗,也曾參加櫟社詩友活動,數度膺任詞宗。他積極參加中部詩社活動,參與最深的當屬「詩文之友社」。民國42年,他與洪寶昆、林荊南(以上另有傳)發起該社,4月《詩文之友》創刊號發行,洪寶昆擔任發行人,他與林為富分別擔任社長與編輯人。民國62年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籌組中國詩社聯合社,同年8月18日召開創立總會,他以詩文之友社代表的身分與會,並獲選為理事。而在洪寶昆過世後,義無反顧承擔社務重責,出錢出力,將之更名為《中國詩文之友》。在詩友的支持下,《詩文之友》與《中國詩文之友》業務堪稱良好,為民國40、50年代臺灣詩社的高峰時期。直到民國83年秋,因臥病無法主事,《中國詩文之友》不得已而停刊,由林荊南以「中國詩文之友雜誌社」的名義刊登〈《中國詩文之友》暫停發行啟事〉。[註3] 至此,《詩文之友》與《中國詩文之友》發行超過40年,是臺灣文藝史上發行時間最長的刊物,十分難得。此外,他也是春雲詩社、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等幕後的主力推手。 一生關注文學活動,個人作品屢見報刊,日治時期多見遊歷閒詠之作,戰後則以擊缽課題詩居多。日治時期往來兩岸,詩歌雖留存有限,卻頗能反映其遊蹤,如〈昭和十四年六月重到鷺江哭鄭君〉、〈在某氏宅觀邱逢甲氏書一幅〉、〈訪稻江臺灣新民報社賦似南都〉等。現存詩歌以戰後所作課題、擊缽篇章最多。 摯友林荊南曾為他編撰《蘭谷詩鈔》印本一份,內容收錄戰後前後詩作,共計25題29首的七言律、絕,及輓聯一副。
全國詩人大會召開於彰化八卦山,左二立者
為
王友芬妻邱淑鶯,支持詩壇的熱情也毫不遜色。夫婦兩人皆篤信基督教,熱心公益,為詩壇文教付出不遺餘力。[註4]育有子乃三、乃如、乃民、乃東、乃宗及女容雍、璧雍、芬雍、惠雍。 〔顧雅文〕
1983
年詩人聯吟大會召開於彰化社教館,右二為王友芬 | |
[註1] 林翠鳳,〈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9),頁144。 [註2] 林翠鳳,〈王友芬生平及其詩社活動初探〉,《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91(2009.4),頁54-66。 [註3] 施懿琳編,《林荊南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政府文化局,1998),頁732。 [註4] 林荊南,〈王府友芬老先生生平事略〉,收於林翠鳳主編,《洪寶昆詩文集》(彰化: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07),頁16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