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黃溥造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彰化/員林 |
生卒年/ | 1889-1959 |
撰稿者/ | 張素玢 |
黃溥造
(
彰化文獻,第
6
期,頁
100
)彰化人,字鏡軒,號太湖室主人。[註1]祖父永奠、父孜業(另有傳)皆為塾師,叔父重熙為彰化縣儒學生員,可謂書香世家。母洪勸。 明治33年(1900)隨父親搬至員林湖水坑後,與吳以等人受教於其父,紮下漢學根基。大正年間學成,即協助父親教授漢學。[註2]明治末年參與詩社活動,包括田中蘭社、崇文社等,其間作品包括〈花朝〉、〈追懷劉壯肅〉、〈笨港進香詞〉等11首,為社員中活動力最強者,屢次被推為詞宗,亦應邀參加霧峰萊園櫟社活動。[註3]大正9年(1920)因漢學造詣深厚、聲名遠播,受興賢書院管理人之邀,至興賢書院(今員林文昌祠)開設蘭齋塾學。[註4]隔年,在他的建議下整修書院,擴大教學環境。 大正13年(1924),由於學校已廢漢文,而書房亦設立不易,因此與另一塾師林天爵(另有傳)及當地詩人蕭如松、陳占名、張廬山、林永盛、詹作舟(另有傳)等人,共同發起成立「興賢吟社」,被推為社長。[註5]同年,新舊文學論爭時,他為舊文學的代表,抨擊新文學者邪說橫行。[註6]又在大正13年至昭和9年(1934)間出版《興賢吟社百期詩集》,發展文學作品。 大正14年(1925)林天爵在興賢書院前設庭球(網球)場,護龍廂房蘭齋由他講授漢學,倡導文武合一,推展體育運動。每年「興賢春季吟會」舉行文昌祭典,除社長外,包含郡守、各學校校長均會出席,祭後依舊慣用古樂恭送字紙,接著辦春季聯吟。昭和2(1927)至5年,他頻繁參加興賢、螺溪、蘭社三社舉行的聯吟會,包括「庚午全島聯吟大會」等。[註7] 但在皇民化的推動下,興賢吟社活動於昭和12年(1937)至15年停辦,於是私下開辦「蘭齋課題」,延續興賢吟社課題,直到昭和17年底,日本政府控制更加嚴格才停止。[註8]
1947
年黃溥造致詹作舟明信片
(
國立臺灣文學館
)戰後繼續以蘭齋為中心,民國36年(1947)起每個月仍以明信片告知下月課題及本月成績揭曉。然而,受到白色恐怖影響,包括他與詩人吳慶堂(另有傳)、詹作舟、北斗螺溪吟社社長許燕汀等人遭受拘捕,幸經地方士紳及埔心人《民聲日報》社長徐堅(另有傳)等人士力保之下,方得以脫身,蘭齋徵詩的活動也才真正終止。[註9] 民國42年(1953)全國各地舉辦詩會,他與興賢吟社舊社員皆受到邀請。隔年,中部舉辦詩人聯吟大會,有人提議重整興賢吟社,獲得眾人贊同,仍推其為社長。[註10]晚年定居廣寧宮前自宅。 於傳統詩詞之外,亦擅長撰寫傳記碑文序言等文章,有多篇佳文傳世,如〈林古愚先生傳〉、〈重修地藏庵紀念碑〉、〈許蘊山君令堂賴孺人八十壽序〉、〈編纂彰化縣志緒言〉等。也工於書法,鎔鑄各大書法家的精神自成一體,大員林地區的知名商家和廟宇,仍保存諸多他題字的匾額。晚年深研佛法,於民國36年(1947)撰《金剛波若波羅密多經淺註》分贈友人,並為大村鄉昭盛宮發行之《慈航寶鑑》親校平仄及押韻問題。[註11] 其子濟清受到薰陶,也熱愛傳統文學,就讀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並留學日本,後在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京都大學、立命館大學、關西學院大學及京都產業大學講授中國語文,經常輔助中國學生來日本進修,創設「鏡軒學院」,撰有《黃溥造先生榮哀錄》。 妻吳泮,長女珊瑚、次女卿雲、長子濟清。 〔張素玢〕 | |
[註1] 黃孜業由彰化南遷後,買下員林、大村、埔心三鄉鎮的交界三角潭這地方,因認為這個地方的風光好,前面水田一望無際,有似於中國太湖的氣勢,故定居於此,名為竹林軒,自稱太湖室主人。 [註2] 閻亞寧,《員林興賢書院之研究與修護計畫》(臺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1990),頁82-85。 [註3]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頁122。 [註4] 閻亞寧,《員林興賢書院之研究與修護計畫》,頁10。 [註5] 黃溥造:〈興賢吟社百期詩集序〉,《興賢吟社百期詩集》(彰化:員林興賢詩社,1937),頁4。 [註6] 黃溥造,〈員林興賢吟社月課存稿序〉,《鏡軒學院集刊創刊號》(京都:鏡軒學院中國語文教室,1968),頁3-4。 [註7] 林翠鳳,〈田中蘭社百年史—一個區域文學史料建構實例〉,《東海大學中文學報》16(2004.7),頁362。 [註8] 張瑞和,《員林興賢吟社研究》(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頁77。 [註9]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293,。 [註10] 賴劍門,〈興賢吟社重整百期詩集前後序〉,《興賢吟社後百期詩集》(彰化:員林興賢吟社,1954),頁2-3。 [註11] 張嘉政、陳逸達,《員林鎮志.人物篇》(彰化:員林鎮公所,2010),頁7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