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吳慶堂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911-1995
撰稿者/顧雅文
彰化人,筆名繪聲。父金泉,母劉春,上有三姊一兄,為家中次男。其父日治時期曾擔任甲長,兼營雜貨店生意之外也從事耕作,常於店門口講古娛眾,聲音宏亮,遠近馳名。[註1]
7歲進入彰化吳秀才私塾學習漢文,閱讀古文教本,大正10年(1921)入彰化第一公學校(今彰化市中山國小),放學後常到賴和醫院閱報室閱讀新文學雜誌,開啟他認識新文學之窗。經常以鉛筆和作業紙,在醫院門前為病童和乞丐繪製素描,賴和(另有傳)驚豔其繪畫天分,曾向其父表明願資助他赴日學習藝術,可惜並未成功,[註2]但也從此師事賴和,學習新文學創作,結下文學師生情誼。
昭和元年(1926)公學校畢業後,與臺灣文化協會彰化左傾抗日志士來往,翌年受到「黑色青年聯盟」牽連而入獄。後在同鄉也同是無政府主義者的吳本立校長協助下,昭和4年轉赴吳在福建主持之福建同安縣華文小學任教。昭和5年12月結束教職返臺,卻於隔年涉入「臺灣勞動互助社」事件,加上其與吳有所接觸,再度受到牢獄之災。出獄後,昭和10年赴廈門中華醫學校就讀,並於昭和12年與賴鸞鳳完婚。[註3]
吳慶堂 夫婦 ( 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 ,照片頁 )昭和4年(1929)後,他以漢文創作現代詩、散文和小說,也創作舊體詩,擅長刻畫殖民地經濟剝削下農村的破產,以及失業農民如何湧入1930年代新興工業都會,在帝國資本肆虐下成為都市勞工階級的過程,代表作有〈冬寒〉、〈秋兒〉等。[註4]昭和5年至10年,是他新文學創作的高峰,大部分作品在這5年之間完成,帶有明顯的左翼色彩與反殖民的批判精神。
昭和13年(1938),於彰化莿桐腳開設中藥店,一方面為生活奔波繁忙,一方面則因皇民化運動,使新文學創作趨緩,只斷斷續續在《風月報》、《南方》發表幾首新詩。昭和16年加入當時絕無僅有的中文雜誌社「南國文藝社」,出版具有重建純文學理想的雜誌《南國文藝》,由他擔任協助編輯,對刊物走向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註5]之後,進入彰化市莿桐腳區公所擔任書記,昭和19年3月受徵召加入日本海軍,擔任巡查屬,赴菲律賓南岸從軍,戰爭結束後才返回臺灣。[註6]
民國35年(1946)8月,接受「臺灣教務處國語教員訓練班」的短期訓練,之後任教於彰化大竹國民學校(今大竹國小),擔任「漢語」課程,教導臺灣白話字。為了宣導鼓勵學齡兒童就學或復學,校長和師生常利用暑假晚上到學區各里的廟埕前,演出由他編劇並導演的兒童話劇。民國37年3月轉任彰化工業職業學校(今彰師附工),卻於民國39年6月因「興漢同盟會」政治迫害入獄,被迫停職。出獄後,一度短暫復職,未料因所編寫之話劇《父歸》,內容與校長想表達的「反共抗俄」理念不合,發生衝突,於民國40年辭去教職。[註7]
辭職後,在彰化市舊市場租屋開設「真真照相館」謀生,除為人拍照外,也為人畫像,開始習拳、畫虎,並參加「詩文之友社」。民國43年(1954)以油畫「自畫像」獲得臺灣省美展入選;至民國75年,以畫虎兩眼凶猛令人不敢逼視,而頗負盛名。[註8]
妻賴鸞鳳,育有1子正風。後再婚,娶吳雪吟。
〔顧雅文〕

[註1] 呂興忠,〈吳慶堂戰後初期的五首新詩遺稿初探〉,《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彰化:彰化縣政府,1997),頁212。
[註2] 呂興忠,〈吳慶堂戰後初期的五首新詩遺稿初探〉,頁213。
[註3] 柳書琴,〈文學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臺灣文學研究學報》5(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7.10),頁224。
[註4] 呂興忠,〈舉起臺灣新文學反殖民的黑旗:吳慶堂未刊手稿初探〉,《繪聲的世界:吳慶堂作品集》,頁250-275。
[註5] 柳書琴,〈文學遺產與知識鬥爭:戰爭期漢文現代文學雜誌《南國文藝》的創刊〉,頁224。
[註6] 呂興忠,〈吳慶堂戰後初期的五首新詩遺稿初探〉,頁215。
[註7] 呂興忠,〈吳慶堂戰後初期的五首新詩遺稿初探〉,頁215-217。
[註8] 張儷美,〈讀《繪聲的世界》吳慶堂傳統詩—談對詩作的整理〉,收於林翠鳳主編,《大彰化地區近當代漢詩論文集》﹙彰化市: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11),頁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