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賴和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894-1943
撰稿者/顧雅文
彰化巿仔尾人(今彰化市陽明里),本名賴河,又名葵河,字懶雲,有懶雲、逸民、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浪、孔乙己等筆名,為醫生、詩人、小說家、編輯、社會運動者、政治改革家,臺灣文學研究者尊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註1]父天送,母戴允;為家中長子。[註2]
1937 年 8 月 ,彰化市醫師會創立記念照,賴和為三排左三 ( 賴和紀念館提供 )明治36年(1903)進入彰化公學校(今彰化市中山國小)就讀。明治40年進入書房「小逸堂」學習漢文,師事黃倬其,奠下漢文基礎。[註3]明治42年考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研習西式醫學。大正3年(1914)畢業後,至總督府嘉義病院(今嘉義醫院)就職。因不滿差別待遇,與醫院院長意見衝突,故大正6年決定返鄉執業,於彰化街開設「賴和醫院」並擔任院長,因時常憐貧救孤,不收窮人醫療費,而有「賴和仔仙」、「彰化媽祖」等美稱。[註4]大正7年2月受聘渡海至中國,任職於廈門鼓浪嶼租界內的博愛醫院,並於此時接觸五四運動新思潮。
大正8年(1919)7月返臺後,積極參與爭取臺灣民權的政治運動,以及啟蒙民智的文化運動。[註5]大正10年2月,響應林獻堂等人發起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同年10月17日,加入蔣渭水發起之臺灣文化協會,獲選為理事。大正11年參與蔣渭水領導的臺灣首個政治結社「新臺灣聯盟」,其後新臺灣聯盟因「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成立而解散。大正12年12月,受「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治警事件)牽連,為當局拘捕下獄23日,次年1月獲不起訴釋放。昭和2年(1927)1月臺灣文化協會分裂之後,於同年7月加入臺灣人成立的首個政黨「臺灣民眾黨」,並擔任幹事。昭和14年醫院遭當局停業半年。昭和17年12月8日珍珠港事變當日,再度被捕入獄約50日。昭和18年1月31日,心臟病發,逝於自宅。[註6]
1936 年賴和與文友 攝 於陳虛谷 宅 。前排右起:莊垂勝、陳紹馨、葉榮鐘,後排右起楊木、陳虛谷、賴和 ( 賴和紀念館提供 )除了懸壺濟世的醫術與投身政治社會運動之外,新文學思潮的引領與推動,是他一生廣為人知的志業與成就。其漢詩、新詩與小說的創作相當豐富,作品具有強烈的反殖民與社會改造的思想。而以白話文學觀念與母語形式創作小說、散文及新詩,藉以提倡新文學,復以新思想入詩的作法為古典漢詩立下典範,為其文學上的主要貢獻。大正14年(1925)8月於《臺灣民報》發表首篇散文〈無題〉,同年12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覺悟的犧牲—寄二林事件的戰友〉,次年1月發表首篇小說〈鬥鬧熱〉,此後積極投入臺灣新文學的創作。〈一桿稱子〉與〈不如意的過年〉等小說,描寫社會陋習、殖民地人民苦難、佃農困苦與士紳腐敗,蘊含深厚人道關懷,其隱喻與故事結構,於當時文壇具有開創性與獨特性。
創作之外,亦廣交文友,么弟賴賢穎(另有傳)在北京唸書時,常寄回中國新文學雜誌,他將之擺放在診所的邊間供人閱讀,成為彰化文人時常流連之處。他也極力提攜後進,如楊守愚(另有傳)即受其協助及鼓勵而走向新文學之路。大正15年(1926)主持《臺灣民報》文藝欄,拔擢如楊逵等多位文壇新血。昭和5年(1930)8月2日於《臺灣新民報》增闢新詩專欄「曙光」,帶動新詩創作。其後,參與《南音》、《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等新文學刊物的編輯事務。後期致力於民間文學的採集工作,趨於鄉土文學的創作方向,並鼓勵以臺灣話文創作,著有臺灣話文小說〈一個同志的批信〉及〈富戶人的歷史〉。[註7]戰後入祀忠烈祠,一度遭疑為臺灣共產黨而撤下祀位,但在多方澄清奔走之下,重新入祀。[註8]
堂弟賴通堯(另有傳)亦參與文化協會,曾當選彰化市參議員。妻王草,生6男3女,但其中長男志宏、次男志煜、四男棖、長女鏄、六男洪、次女彩鈺皆早夭,三男賴燊、五男洝、次女彩鈺、三女彩芷。民國84年(1995),三子燊及長孫悅顏在賴和醫館舊址籌畫興建「和園」大樓,並在第十層樓成立「賴和紀念館」。民國86年6月,賴和紀念館搬遷至對面大樓第四層樓,典藏其手稿、藏書及文物甚豐。
〔顧雅文〕

[註1] 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硏究論集》(臺北:允晨文化,1993),頁4-8。
[註2] 彰化縣彰化市戶政事務所戶籍謄本(戶長:賴天送),1994年1月26日,藏於賴和紀念館。
[註3] 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賴和生平及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簡介〉,《臺灣文獻》49:4(1998.12),頁395。
[註4]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彰化縣鄉土史料》(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18-19。
[註5] 陳建忠,〈反殖民戰線的內部批判─再探「賴和與臺灣文化協會」〉,《臺灣史料研究》19(2002.6),頁178。
[註6] 施懿琳,〈賴和漢詩的新思想及其寫作特色〉,《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頁405-406。
[註7] 參見施懿琳,〈賴和漢詩的新思想及其寫作特色〉;陳建忠,〈反殖民戰線的內部批判—再探「賴和與臺灣文化協會」〉;林瑞明,《臺灣文學與時代精神―賴和硏究論集》;陳建忠,《書寫臺灣‧臺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陳萬益,〈從民間來,到民間去:賴和的文學立場〉,收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編,《中國文學史曁文學批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1996)。
[註8] 〈賴和蒙冤獲平反,靈位再入忠烈祠,文化界人士集會慶賀〉,《中國時報》,1984年2月13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