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賴賢穎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彰化 /彰化 |
生卒年/ | 1909-1981 |
撰稿者/ | 顧雅文 |
公學校畢業後,其父因被中國五四文化運動的新氣象所感染,而將其送往中國求學。[註1]先到廈門,欲就讀集美中學,自稱因「國文程度太差,未能如願」。因而轉往北平,以僑生身分進入大中中學,[註2]1928年考進北京大學預科,兩年後甄試進該校西洋文學系英文組,奠定其深厚的外國文學基礎及素養。在北京時,他也常買《語絲》、《東方雜誌》、《小說月報》等雜誌來看,看完後寄給賴和,就擺在客廳,成為賴和及其文友閱讀中國新文學書刊的重要管道。[註3]在本科第二年時,他因九一八事變發生,心情受到影響而無心學業,未與家人商量便自行輟學。[註4] 離校後留在北平、天津,經營販賣臺灣香蕉及竹筍罐頭等業務。1935至1937年間,於天津三豐報關行任報關員;後經人介紹,於1938至1940年間赴泉州培元中學第四校,擔任初中英文教員。因不習慣鄉村生活,又北返天津自營生意。[註5]由於他熟悉中國事務,不久又受雇於彰化市大新商事會社之天津支店。 工作期間,他已開始參與文學活動。昭和10年(1935)「臺灣新文學社」成立時,以〈沈默〉一文,刊登於該社機關誌《臺灣新文學》創刊號。此外,還熱心幫忙編輯事務,及參與重要活動,也時常與楊守愚(另有傳)討論收到的稿件,觀摩彼此的創作。[註6] 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之後,兩岸航運中斷,大新商事會社貿易受阻,他遂結束職務轉往北京,於汪精衛政權支持的華北電影公司旗下的新新大戲院擔任總務主任,並升至經理。戰爭結束,新新大戲院並未馬上停業,期間他曾因被中國人的仇日情緒波及而遭毆至重傷。戲院移交後,轉至母校大中中學任教,於民國35年(1946)3月返回臺灣。35年8月,他經楊守愚介紹,至彰化工業職業學校任職。二二八事件之後,鑑於事件造成的震撼,為保全家庭,他放棄文學事業。[註7]民國38年,經國文科中等教員資格檢定考試合格,取得六年效期之合格證書,44年、50年再度以無試驗檢定及登記方式通過審查。[註8]此後一直擔任國文教師,自稱「經年累月的粉筆生涯,一再為古人的傳聲筒」。[註9]
賴
賢穎
的自傳手稿
(
賴和紀念館
提供
)據其言,閱讀是最大的嗜好,最欣賞的詩人是泰戈爾,最欣賞的作家是魯迅,思想及寫作深受影響,作品對低下階層、弱者及貧窮者多帶同情,一生難忘培育他的北大及中國大陸山川景色,從未間斷對古文的研究,雖沉浸於文學世界,也時時注意社會趨勢和世界的脈動。七○年代臺灣的黨外運動蓬勃發展時,也熱中於購買黨外雜誌,《夏潮》、《生根》等雜誌每期都有收藏。[註10]代表作有〈女鬼〉、〈姊妹〉、〈稻熱病〉3篇,均發表於《臺灣新文學》,作品多在探討農民問題,反映農業社會下人民生活的困苦,農村生活的無奈與悲哀。[註11] 妻賴姚幼,長男英麟、次男孟夏、三男佑麟。 〔顧雅文〕 | |
[註1]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5),頁219。 [註2] 〈教職員詳歷表—賴賢穎〉,賴和紀念館網站,http://cls.hs.yzu.edu.tw/laihe/images/cca300001-uninter-pp_dh003-0003-i.jpg,2015年3月7日瀏覽。 [註3] 黃武忠,《臺灣作家印象記》(臺北:眾文出版社,1984),頁66。 [註4] 〈賴賢穎自傳〉,賴和紀念館網站,http://cls.hs.yzu.edu.tw/laihe/B3/b_31.htm,2015年3月7日瀏覽。 [註5] 〈教職員詳歷表—賴賢穎〉,2015年3月7日瀏覽。 [註6] 朱宜琪,〈理想幻滅,歸乎平靜─賴賢穎生平及其「稻熱病」初探〉,《文學臺灣》47(2003.7),頁68-69。 [註7] 朱宜琪,〈理想幻滅,歸乎平靜─賴賢穎生平及其「稻熱病」初探〉,頁70-72。 [註8] 〈教職員詳歷表—賴賢穎〉,2015年3月7日瀏覽。 [註9] 〈賴賢穎自傳〉,2015年3月7日瀏覽。 [註10] 朱宜琪,〈理想幻滅,歸乎平靜─賴賢穎生平及其「稻熱病」初探〉,頁72-74。 [註11] 〈稻熱病作家小傳:賴賢穎〉,《臺灣公論報》,2006年10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