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楊守愚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905-1959
撰稿者/顧雅文
楊守愚 ( 賴和紀念館提供 )彰化人,本名楊松茂,筆名除最為人知的「守愚」外,尚包括村老、洋、翔、Y、Y生、靜香軒主人、藝香主人、慕、曙人、睦生、瘦鶴、街頭寫真師、攝影手等。[註1]父逢春(1842-1910)為清代武秀才,母施素蘭(1876-1968);其為家中次子,與同父異母的長兄相差30多歲。
幼年喪父,並因故而右眼失明,與母親孤苦相依。7歲起,入私塾就讀十餘年,先後受業於阿頭先、沈峻及郭克明,奠定深厚的漢文素養。[註2]其間曾入彰化第一公學校(今彰化市中山國小)就讀,但僅一年,[註3]故自稱日文根基不深。[註4]因家境所需,17歲時即貢獻所學,於私塾代課教授漢文,大正12年(1923)更自立私塾。此時他已在舊詩壇上展露頭角,如大正13年鹿港街迎神之日,大冶吟社邀集各方詩人開擊缽吟會,以酒癖為題,共推楊笑儂(另有傳)為左詞宗,許存德(另有傳)為右詞宗;他的作品在80餘首詩作中脫穎而出,與周定山(另有傳)各被評為右元及左元。[註5]約於此時,他也開始閱讀魯迅等人的作品,摸索、吸收白話文資訊。[註6]
受郭克明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的影響,而頗具新思想及民族精神。[註7]曾參加大正14年(1925)由周天啟(另有傳)、謝樹元等人於彰化倡議成立的「鼎新社」,配合文化協會推廣新劇。同年,加入賴和(另有傳)等彰化文人組成的「流連索思俱樂部」,該組織雖以創作、吟詠舊詩為目的,但思想新潮、作風前衛,曾將一夜唱和的結果〈紳〉發表於《臺灣民報》,對向日人靠攏的御用士紳極盡挖苦之能事。[註8]此外,昭和2年(1927),臺北「黑色青年聯盟」到彰化集會,分發無政府主義的宣傳冊,他與塾師郭克明皆因涉嫌加入而遭到檢舉,[註9]被拘役17天後才免訴釋放。
此時正值日人逐漸收編與打壓漢文教育之際,學生人數銳減,對其家庭生計影響頗大。他的私塾常遭日警取締,授課地點被迫不斷更換,無一固定處所。[註10]賴和鼓勵及協助下,他投身文學創作,轉而以文字抒發對執政者的批判,同時以稿費收入緩解經濟壓力。昭和4年(1929)首次以「守愚」為筆名發表小說〈獵兔〉,刊載於《臺灣民報》。1930年代前半可說是他的創作巔峰期,[註11]小說、隨筆、新詩、舊詩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於漢文報紙與雜誌,除民報改稱的《臺灣新民報》外,諸如《新高新報》、《東亞新報》、《臺灣戰線》(1930年創刊,但被總督府禁止發行)、《明日》(1930年創刊之白話文藝雜誌、《曉鐘》、《南音》,《先發部隊》、《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等報刊,均能得見,可說是日治時期新文學作家中漢文作品最豐碩的一位,確立了他在文壇上的地位。昭和9年(1934)5月,賴明宏、張深切等人發起跨地域的「臺灣文藝聯盟」,以文藝大眾化為理念,欲網羅全臺優秀作家、藝術家共同創作,他也名列其中。翌年,因路線之爭,楊逵脫離文聯而自組立場更左傾的《臺灣新文學》刊物,他與賴和亦轉而為此雜誌執筆,並共同擔任漢文欄主編。[註12]
昭和12年(1937),在漢文日受貶抑的大環境下,一批新興的日文作家逐漸取代漢文作家,使《臺灣新文學》的漢文欄幾乎面臨斷稿;學習漢文的人少了,私塾也被迫結束;同時,自身亦在創作上碰到瓶頸,幾乎中止了新文學創作,自認文思枯竭,常常苦思甚久卻未能完稿。[註13]時總督府全力推行皇民化運動,對臺人思想及言論箝制益加嚴厲;同年4月,官方明令禁止各報刊刊登漢文作品,禁止漢文寫作,僅詩社活動受到較大寬容。由於在文學及教育界的生計同時陷入困境,僅能依靠其妻以編大甲帽補貼家計,他嘆「失業方知妻子累」,甚至在日記中自嘲:
行年三十三,生計難獨立,一家八九口,嗷嗷相對泣……嗟我讀死書,竟爾無用處,一家養不來,一事難綜理。教書遭禁令,賣文文章賤,雕蟲技只此,除此盡茫然。妻嗔雖可惱,雖惱復奚言。[註14]
漢文作家風雨飄搖之際,「流連索思俱樂部」的舊日詩友設宴相聚,賴和力邀原本失意而不願參加的他參與。這些聚會的成員,於昭和14年(1939)成立傳統漢詩團體「應社」,延續漢文的一絲命脈,[註15]後又與「聲社」林振聰等詩人頻繁往來。[註16]他也重拾舊詩詞之創作,將新文學的精神、批判性、諷刺性及反抗性,轉以古典詩的形式表達。
創作性強,擅長的文類頗多。書寫對象扣緊弱勢的農、工勞動族群,遭受束縛與壓抑之苦的女性,以及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知識分子,帶有鮮明的社會主義思想及寫實風格。[註17]其作品取向、在主題呈現及部分表達方式上,被認為與賴和有異曲同工之妙,[註18]賴和對他來說亦師亦友,常互相幫忙,協助修改、代筆,甚至其子之名也由賴和所命,可見兩人之交情。
昭和16年(1941)至18年間,與朋友在彰化開設建材行「新興商會」,但經營並不成功。戰後,旋於民國34年(1945)10月接受彰化工業職業學校(今彰師附工)校長吳鑑湖之邀,進入該校擔任臨時教員,任教國文、歷史,他因此於民國35年12月間至臺灣省訓練團中學教育師資班進修2個月,也一度擔任訓導主任。[註19]收入漸趨穩定後,又開始積極寫稿。時臺北成立「臺灣文化協進會」,發行《臺灣文化》月刊,以推行國語、去除殖民統治下的「文化遺毒」為宗旨,為此他擔任文學委員,並修改一篇舊稿重投,更為清楚地控訴日人強調暴政。[註20]然發生二二八事件後,他於翌年發表戰後第一首,也是最後一首新詩〈同樣是一個太陽〉。此後,除了於《臺北文物》刊載的〈赧顏閒話十年前〉外,僅餘漢詩之作。在白色恐怖時代,他將更多精力花在教育之上,他的筆記本密集寫滿課文補充資料,足證其準備課程的用心。[註21]民國38年,參加初中教員國文科檢定考試,取得6年效期之合格證書,民國44年再度以無試驗檢定方式通過審查。[註22]再者,對於學生的照顧亦無微不至,以溝通、論理方式對待犯錯的學生,經常以校為家,還為學校撰寫校歌。[註23]課餘最常進行的活動,是到王友芬(另有傳)家與詩友聚會。[註24]
外表莊嚴,永遠「理平頭、戴墨鏡、留鬍子」,令人望而生畏,然而內心仁慈,捨不得殺害動物。[註25]自稱「小食的嗜好者」,其作品大量描寫街頭小吃,日記中也有幾篇記述品嚐「彰化名食」。[註26]民國48年(1959)因病過世。
妻周月馨,生子女錦雲、勵人、慧雲、卿雲、少陵、達人、洽人、碧雲、靄雲、香雲。四子洽人,臺大化工系畢業,晚年致力於蒐羅、整理其父日記、手稿;日記出版成冊,手稿及其他文物則悉數贈予賴和紀念館典藏。
〔顧雅文〕

[註1] 〈楊洽人:守愚寫作雅號(2004年7月30日)〉,賴和紀念館網站,http://cls.hs.yzu.edu.tw/laihe/A/a_2b.htm,2015年3月4日瀏覽。
[註2] 賴和紀念館,〈楊洽人先生談楊守愚(2004年7月30日)〉, 2015年3月4日瀏覽。
[註3] 洪健智等,〈楊守愚小說研究〉,頁5。
[註4] 許俊雅、楊洽人編,《楊守愚日記》(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註5] 〈大冶吟社之興會〉,《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4月29日,6版。
[註6] 〈楊洽人:守愚的刊稿作品(2004年7月30日)〉,2015年3月4日瀏覽。
[註7]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臺中: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頁7-8。
[註8]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頁15。
[註9] 張恒豪,〈無產者的輓歌—楊守愚集序〉,《楊守愚集》(臺北:前衛出版社,1990),頁11。
[註10] 黃忠武,《日據時代臺灣新文學作家小傳》(臺北:時報文化,1980),頁65-67。
[註11] 張恒豪,〈無產者的輓歌—楊守愚集序〉,《楊守愚集》,頁11。
[註12]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雜誌之介紹,見臺灣文學期刊目錄資料庫,http://dhtlj.nmtl.gov.tw/opencms/period/index.html,2015年3月4日瀏覽。
[註13] 〈施懿琳:從新出土資料看楊守愚及其作品(2000年3月8日)〉,賴和紀念館網站,http://cls.hs.yzu.edu.tw/laihe/C1/c12_011ce.htm,2015年3月4日瀏覽。
[註14] 〈楊洽人:家人對守愚寫作的態度(2004年7月30日)〉, 2015年3月4日瀏覽。
[註15] 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頁15-17。
[註16] 徐舒怡,〈楊守愚的文學世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頁24。
[註17] 許俊雅,〈楊守愚小說的風貌及其相關問題〉,《臺灣文學散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頁235-271。
[註18] 古繼堂,〈楊守愚及其小說〉,《楊守愚集》,頁406。
[註19] 〈楊守愚相關文物:教職員詳歷表—楊松茂〉,賴和紀念館網站,http://cls.hs.yzu.edu.tw/laihe/B3/b_32.htm,2015年3月6日瀏覽。
[註20] 將舊作〈鴛鴦〉修改為〈阿榮〉。其文字修改及分析見嚴小實,〈楊守愚生平及其作品研究〉,頁19-20。
[註21] 該筆記本現蔵於賴和紀念館,由楊洽人捐贈。
[註22] 根據1944年4月訂頒之「中學及師範學校教員檢定辦法」,中學及師範學校教員資格檢定方式分為無試驗檢定與試驗檢定兩種:無試驗檢定由檢定委員會審查各項證明決定之;試驗檢定,除應審查各項證明文件外,並須加以試驗。試驗合格者,由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發給合格證書,有效期限6年,期滿重行檢定。此辦法現已取消。見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辭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2555/?index=3,2015年3月6日瀏覽。
[註23] 康原,〈愛的追尋—楊守愚和他的親人〉,《國文天地》147(1997.8),頁97。除了彰工校歌外,彰化市民生國小校歌歌詞亦為他所題。
[註24] 〈楊洽人:守愚的寫作生涯(2004年7月30日)〉。另據楊洽人子楊秉逸口述,楊家神明廳裡掛著一張大大的楊守愚像,孫子輩懼怕其戴著墨鏡的嚴肅神情,常常一見便逃之夭夭。楊秉逸口述,顧雅文訪問,2015年3月6日於賴和紀念館。
[註25] 楊洽人,〈憶父親〉,《文學臺灣》22(1997.4),頁82-84。
[註26] 陳淑華,《彰化小食記》(臺北:遠流,2013),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