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周定山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鹿港 /鹿港
生卒年/1898-1975
撰稿者/李昭容
周定山 及自題輓聯 (彰化縣文化局提供)鹿港人,本名火樹,字克亞,號一吼,又號公望、銕魂、化民、悔名生。祖先世代務農,至祖父榮奎始改習商,以販賣藥材、雜穀為業,家境尚稱小康。父田智,母周楊專,在父母雙亡後隻身前往鹿港染郊「合順行」任學徒。
出生時家境拮据,埋下嫉惡如仇、關懷同情低下階層,以及敏銳感受社會黑暗面的性格。明治41年(1908)入公學校就讀,課後習漢文。大正元年(1912)家貧輟讀,入木工廠改習工藝。17歲時受東家欺凌而離職,棄工從商,入茲發陶器商為夥計,夜間則至書房就讀。大正6年娶鹿港文人蔡賜之女為妻,大正8年陶器商因日金跌價而關閉,轉往臺北謀生,入布莊當學徒,卻因清廉的個性而受到排擠,返回鹿港。[註1]
大正13年(1924),因漢學根柢深厚,得到彰化花壇李家的欣賞,被聘往任教,從此棄商就儒。大正14年前往中國,擔任漳州中瀛協會兼《漳州日報》編輯等職務;五卅慘案後歸臺,他於漳州時所作詩集後來編為《大陸吟草》。昭和2年(1927)任教於大雅讀書會,昭和7年轉任教於北屯漢文研究會。昭和9年任《臺中新報》編輯,翌年任《東亞新報》漢文部編輯主任。昭和13年應召從軍,於上海入特務部總務課第一班,旋因父親病重而歸臺。多次中國之行所著詩集編入《倥傯吟草》。其後應霧峰林紀堂之聘,擔任家庭教師。昭和17年與友人在彰化觀音亭附近開設中藥藥材行,名為「榮泰行」,後因戰火波及,藥材行被炸毀,而結束業務。
戰後,任虎尾區民政課課長,旋轉任臺灣省商業聯合會。民國36年(1947)初,應聘省立臺中圖書館,擔任編目工作;並加入霧峰「櫟社」。二二八事件後,一度被捕審問,後無罪開釋。民國40年前往臺北擔任民政廳地方自治編目委員會委員,極受器重;同時,參加「臺灣詩壇」的活動,與北臺詩人賈景德、于右任、陳含光、王觀漁等人時有往來。翌年,返鄉養病,並組「鹿江聯吟會」。民國44年參加豐原「富春吟社(臺中豐原)」、臺中「芸香吟社」之詩會。民國46年,在鹿港成立「半閒吟社」,擔任社長,後應鹿港鎮公所之聘,於「泉郊會館」授漢文。此後,於鹿港新祖宮、書法名家黃祖輝(另有傳)宅、合德堂、龍山寺等處任教。晚年則在自宅教書。[註2]
舊文學作品為日治時期的《大陸吟草》、《倥傯吟草》、《一吼劫前集》及戰後的《一吼劫後集》。成就被同輩詩人葉榮鐘(另有傳)所肯定,葉氏認為舊詩寫得最好的是陳虛谷(另有傳),其次便是周定山。[註3]昭和2年(1927)始,他全力投入新文學創作,在《臺灣民報》、《南音》、《先發部隊》、《臺灣文藝》、《臺灣新文學》等刊物,發表〈摧毀了的嫩芽〉、〈旋風〉、〈乳母〉、〈老成黨〉等作品,充滿強烈的批判色彩和濃厚的悲鬱情懷。昭和12年,由於皇民運動的推展,從此封筆,不再從事新文學創作。
儘管已是知識階層,仍與勞動階級站在同一陣線,緣自於他的早年經歷,能感同身受,推己及人。歸納其文學思想可分為:批判封建思想牢絡下,虛偽矯情、食古不化的舊文人;同情資本主義剝削下,貧窮苦累,奔走無告的升斗小民;揭露天地不仁、社會無情,命運多舛的人生殘酷本質。[註4]他又收集貼近群眾心靈的民間故事,以達為民喉舌及淨化社會的功能。而在金石書畫均有造詣,所作毛蟹及行書富閒情雅致。民國85年(1996)彰化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施懿琳編之《周定山作品選集》兩冊,收錄他所作舊詩及新文學作品。
1949 年 4 月 17 日省立臺中圖書館全體職員合影,前排左三起分別為周定山、莊垂勝、葉榮鐘(典藏臺灣網站)妻蔡碧霞,育有3子5女,子為起民、永新、子元,女為彬彬(幼歿)、淑瓊、超然、吟青、平娟。二房妻梁姮娥,生3男1女,分別為至一、宜甫、大方,女為亦君。[註5]
〔李昭容〕

[註1] 周定山手抄本〈先父行述〉,及其剪貼刊載己於報章雜誌作品集自編之《一吼敝帚集》之〈三十年中之回顧〉。 。
[註2] 施懿琳編,〈饒有閒情逃世易,絕無媚骨入時難—周定山生平與作品〉,收於《周定山作品選集》(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代序。
[註3] 林莊生,《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頁187。
[註4]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209。
[註5] 周至一,〈懷念父親 周定山〉,《臺灣文學館通訊》43(2014.6),頁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