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洪寶昆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二林 /二林
生卒年/1906-1974
撰稿者/張素玢
洪寶昆 ﹙ 林翠鳳,〈論洪寶昆在《詩文之友》經營上的角色〉,收於林翠鳳主編,《大彰化地區近當代漢詩論文集》,頁321 ﹚ 。字夢若,世居芳苑。父洪意,母林註,為長男。後遷至二林,為二林區總代、二林庄協議會員李增塹(另有傳)之婿。
幼入二林公學校番𡋉分校(今芳苑國小),大正10年(1921)畢業,大正12年考入臺中州立臺中商業學校。昭和3年(1928)畢業後,擔任竹塘庄役場庶務主任,昭和5年任二林信用組合書記。昭和7年,進入臺灣新民報社服務,歷任通信事務囑託、嘉義支局營業主任、臺東支局長。[註1]任內,於昭和10年2月組織「春秋會」,以連絡地方記者感情。[註2]同年,逢臺灣總督府始政四十週年,在臺灣新聞社友人陳粗皮的提議下,蒐羅北斗郡轄下之文史資料圖表,於隔年編印《北斗郡大觀》一書,成為今南彰化地區編纂地方志的重要參考文獻之一。[註3]
其好漢學,特別是詩學,廣交各地吟友。昭和15年(1940),與王友芬(另有傳)提倡發刊《臺灣詩人名鑑》,蒐集臺灣詩人佳作,包括400餘人及3千首詩,書成後改名為《瀛海詩集》。同年9月,至廈門擔任南大成洋行組織經理,也曾擔任鼓浪嶼博濟社董事。
《詩文之友》月刊民國41年(1952)創立「詩文之友社」,隔年,由蕭玉衡邀集他與翁廷泉謝悅等人(以上另有傳),於二林衛生所重振香草吟社。又受到于右任、賈景德之鼓舞,於同年4月與王友芬創辦《詩文之友》月刊,[註4]他身兼發行人與業務,裨益《詩文之友》的本地特色,配合當局,與中國來臺人士互動良好,助益詩刊的穩定生存,藉以宣揚文化、傳播詩學、提攜後進,受海內外詩友推崇,而《詩文之友》(後更名為《中國詩文之友》)亦是臺灣詩史上發行時間最久的傳統詩刊。[註5]
另主編《臺灣擊缽詩選》3冊、《現代詩選》2冊。[註6]由於《臺灣擊缽詩選》封面均為黑底布面,詩壇慣以「烏皮書」稱之,蔡秋金弔唁詩云:「生對騷壇披赤膽,死留寶鑑是烏皮」,可謂詩壇之心聲。民國96年(2007)由其哲嗣洪耀堂提供遺稿、相關影像及已刊作品,由林翠鳳教授編輯為《洪寶昆詩文集》。[註7]
妻李玉燕,育有8女2男,長女芸香、次女競馨、三女錦華、四女季華、五女君慧、六女君璧、七女君英、長男耀堂、八女君玲、次子榮光。[註8]
〔張素玢〕

[註1]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十週年版)》(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148。
[註2] 〈北斗 組春秋會〉,《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3月5日,夕刊4版。
[註3] 林翠鳳,〈芳徽日瞻著騷壇—記彰化詩人洪寶昆〉,《彰化藝文》39(2008.4),頁57;洪寶昆,《北斗郡大觀》(臺中州:北斗郡大觀刊行會,1937),頁1。
[註4] 〈舉辦定期擊缽 吟會啟事〉,《詩文之友》2-1(1954),頁34。
[註5] 林翠鳳,〈論洪寶昆與《詩文之友》〉,《中國文化月刊》312﹙2006.12﹚,頁22、27-30。
[註6] 林文龍,《二林鎮志.人物篇》(彰化:二林鎮公所,2000),頁488。
[註7] 林翠鳳主編,《洪寶昆詩文集》(彰化市:彰化縣詩學研究協會,2007)。
[註8] 林翠鳳製,〈洪寶昆先生年表初編〉,收於林翠鳳主編,《洪寶昆詩文集》,頁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