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政治人物 |
---|---|
傳主/ | 謝東閔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二水 /二水 |
生卒年/ | 1908-2001 |
撰稿者/ | 張素玢 |
大正10年(1921),考入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校(今臺中一中)。接受日本教育期間,覺得校內許多課程有日本殖民統治的「規訓」意味,故常感格格不入。由於不慣接受日本教育,四年級時轉往中國升學,1925年進入上海承天中學就讀,1927年再考入蘇州東吳大學法學院。 1928年9月,插班考入廣州中山大學政治系就讀二年級,此時該校購入一批日文書籍,法學院院長指定他翻譯其中一本《中國經濟地理》;當該書譯成出版之時,院長將譯者名寫為「謝東閔」,詢問院長為何以此命名,答道:「臺灣位於中國東方,而『閔』字代表著閔子騫,閔子騫為二十四孝的孝子之一,以『單衣順母』的孝行聞名天下,期許你將來能做個『來自東方的閔子騫』,為國家民族盡大孝。」聽到院長的解釋後,遂改名為東閔。 1930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隔年7月畢業後,留在中山大學擔任日文講師。民國1932年轉往廣東省順德縣蠶絲專門學校兼課,並自行開設「廣州日文專修館」進行教學工作。1936年受推薦進入「軍事訓練委員會」擔任少校祕書,負責各級學校學生的軍訓事務。1938年7月因軍訓會被裁撤而失業,跟隨難民潮由廣州遷徙至香港。到香港之後,展開一段以投稿維生的日子,多半投稿至《大公報》、《申報》。1941年7月,被推薦前往英國政府郵電處工作,負責檢查電報、書刊及收集日本相關情報。 1942年工作調遣,由香港經廣州到桂林,進入廣西日報社任電訊室主任,負責收聽日本東京同盟社日語新聞廣播,以獲取日本方面的國際要聞。隔年,國民黨中央在福建漳州成立臺灣直屬黨部,該部主任翁俊明因對日作戰工作之需到桂林,在翁邀請下,成為臺灣直屬黨部委員並兼任宣傳科長。1945年5月,適逢中國國民黨在重慶召開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奉派代表臺灣出席這項黨內最高會議,在會議上面見了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從此踏上公職之路。 中國國民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除了是他邁入公職的開端,也對戰後臺灣的建設起了重要影響。鑑於臺灣回歸中國之勢已指日可待,他於會中提出三項有關臺灣的提案:1、擬請中央統一加強對臺灣工作之領導案;2、擬請中央從速確定臺灣法律定位案;3、擬請有關臺灣事業之軍政機關盡量錄用臺胞案。這三項提案對於戰後臺灣的統治是相當重要的議題,不過,大會最後僅決定「併交國民政府辦理」,未有更確切的指示,導致後來出現「臺灣地位未定論」的爭議;而未執行第三項提案內容,則是導致戰後臺灣人民不滿、引發二二八事件的導火線之一。他事後回憶這次會議,印象最深的是:「蔣委員長叫住我,告訴我臺灣光復的日子快到了,你可以趕快告訴臺灣同胞。」因此隔天他趕到中國廣播公司,以閩南語向臺灣同胞報告這件天大的消息。 民國34年(1945)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依據盟軍第一號命令,臺灣由中國政府接管。10月他受命搭乘美軍登陸艦回到臺灣,11月出任高雄州接管委員會主任委員。接收高雄州之後,撥款修復在戰爭中被炸毀的曹公圳,以利高雄鳳山一帶農田恢復灌溉耕作。民國35年1月,出任高雄縣首任縣長,任內曾建議臺灣行政長官陳儀,盼能協助在澄清湖畔(原名大貝湖)創辦中國文化學院,但因財政困難未能實現。同年10月,升為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副處長,隔年5月再調任臺灣省教育廳副廳長,當年亦參加首屆國民大會代表選舉,結果落選。民國41年出任救國團副主任兼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院長,5月再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民國43年6月任臺灣省政府秘書長。
臺灣省議會議長
時期
的謝東閔
(右前)
(陳弼毅提供
)民國46年(1957)中國國民黨臺灣省黨部報請,經黨中央決議,被推選參加臨時省議員競選,並進一步參選副議長。又於民國49年、52年、57年參與省議員選舉,皆獲全國最高票當選,在民間獲得頗高聲望,而當選省議員後,更多次蟬連省議會副議長、議長職。 另一方面,早在民國36年(1947)任職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副廳長時,他已著手研究臺灣教育現況,計畫設立「體專」、「藝專」及「家專」,這個建議後被採納,民國44年在板橋設立國立藝術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民國50年在臺中設立臺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今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唯有家政專科學校胎死腹中。 進入省議會後,著手進行擱置多時的家政專科學校籌建計畫。在正式辦學之前,為了深入了解家政教育,決意走訪各國,參考國外興辦家政教育的模式。於是藉由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的契機,參訪伊利諾大學、內布拉斯加州立大學;返臺途中停留日本東京一週,再訪問御茶水女子大學家政學院、東京女子家政大學。透過這趟出訪,對創辦家政專科學校的計畫更有把握,回國後遂積極投入設校工作。 首先,將校名訂為「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以「實踐」為名,意義在於倡導實踐的人生觀。又在友人黃燉珩、廖遇和及胞弟謝敏初的協助下,順利在大直一帶取得2萬多坪土地,做為校地之用。而後,除了將手邊現金用於興建校舍,並向第一銀行、華南銀行貸款,終於完成興建校舍。在硬體設施完成後,著手設立科系、安排課程,並聘請師資、對外招生。民國47年(1958)先設立家政科,招生人數約200人;民國50年增設服裝設計科、食品營養科,之後更陸續增加會計統計科、社會工作科、事務管理科(後改稱秘書科)、音樂科、美術工藝科、銀行保險科、企業管理科、國際貿易科等。民國68年6月,因應學校發展走勢,將校名改為「實踐家政經濟專科學校」,以滿足青年學子的報考需求。今日,私立實踐家政專科學校已成為實踐大學,以工藝設計等科系聞名,而這間學校即為戰後臺灣教育史上第一所家政教育的最高學府。[註2] 民國61年(1972),受總統蔣經國提拔,出任臺灣省政府第九任主席。此時有政治評論家指出,本土化是蔣經國的既定政策,他從民意代表晉升為省政府首位臺灣籍主席,既有民意基礎,臺籍身分也有利於本土化政策的落實。而在出任臺灣省主席這一年,逢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不久,以美國為首,國際間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態度也漸趨友好,使得中華民國在外交上遭遇極大挫折,因此任職省主席期間的施策,對於國家整體發展相當重要。 在前述背景下,首先提出的施政目標是建立安和樂利的社會,在此目標下有兩個計畫,一是增加財富計畫,二是消滅貧窮計畫,其四個重點為革新行政、加強基層建設、加速農村建設、健全都市發展。有關增加財富計畫,省政府提出的構想之一是推廣家庭副業,提倡「家庭即工場」的概念,讓婦女利用家中客廳從事生產,有效利用家庭剩餘勞力,婦女們不用出門,利用在家閒暇時間也可以產生經濟效益,兼能照顧家庭。不過,推動「家庭即工場」計畫時產生了若干困擾,有民眾寫信投訴,該計畫讓某些業主在家裡裝設馬達或其他生產設備以製造商品出售,造成極大噪音,讓鄰居不得安寧。為解決此問題,他請新聞界多加宣傳澄清,「家庭即工場」是工「場」而非工「廠」,令住宅區內的不法業者拆除機器設備,避免干擾鄰居。 另外,在「消滅貧窮計畫」方面,值此計畫推行之初,新聞界重點宣傳,吸引熱心人士投入並積極宣傳,卻引發意想不到的影響。情治單位人員發現,中共的宣傳機構掌握了臺灣正推動「消滅貧窮計畫」的情報,大力宣傳臺灣社會十分貧窮,所以才需要消滅貧窮,故情治單位提出警告,希望別再推動此計畫,以免給予中共可趁之機。聽聞這個消息後,他主張消滅貧窮的想法未改變,但為了不讓中共藉此宣傳,而將該計畫更名為「小康計畫」,以建立小康社會為目標。 所謂的小康計畫另有三項執行重點,1、擴大收容老弱殘障、孤苦無依的人民,設立仁愛之家、安養堂、育幼院的救濟組織,擴大社會福利;2、輔導生產就業,措施包括由政府訓練有工作能力的貧民謀生技藝、投入貸款協助購買生產工具、介紹就業、提供臨時工作機會等;3、興建平價住宅,改善生活環境。除了推行去貧求富的相關措施,對於改正國民生活習慣、促進社會現代化的建設也努力倡導推行,尤以消除髒亂運動最受重視,衛生及警察機關分別制定相關辦法,以期讓社會朝向現代化國家邁進。[註3] 在他積極推動省政府各項政務期間,民國65年(1976)10月發生「郵包炸彈事件」,王幸男因不滿戒嚴統治,決定執行「炸彈復國」行動,欲以暗殺方式向國民黨政府提出警告。在此次事件中,他因接獲郵包炸彈而被炸斷左手,經過40天的休養才返回工作崗位。[註4]受傷期間儘管身體不適,但考量擔任省主席已4年,許多政策推動正上軌道,此時若請辭,將不利於政務推行,因此仍續任省主席,至民國67年才卸下職務。
1972
年
謝東閔
(右)
返鄉主持彰雲大橋開工典禮
(陳弼毅提供
)民國67年(1978)2月,獲總統蔣經國提名為中華民國第六任副總統候選人,並順利當選。於副總統任內,致力推動臺灣成為文化大國的建設工程,相關內容包括:論語是中國人的「聖經」,為維護傳統文化,故推行「家家有論語」運動;另發起設置「發明品開發基金」,以鼓勵國人勇於創造,並使文化向下紮根。民國73年5月副總統卸任,獲聘為總統府資政直至去世。而在擔任總統府資政期間,運用所得薪水,在家鄉推動「無犯罪運動」,任何一村只要一年內無人犯罪,即發給獎金、獎品。 妻潘影清,廣東省東莞縣人,1932年10月在廣州結褵,妻時在廣州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婚後育有4子1女,長男孟雄習醫,曾任第2屆監察委員、考試院典試委員、臺北醫學院校長、實踐大學校長等職;長媳林澄枝,曾任文建會主任委員、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註5]次男大元,曾赴日本東京三櫻商事株式會社任職。[註6]三男大立,以設計師為業,曾任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系主任。[註7]四男大成。長女式冰,適林高德。[註8] 〔張素玢〕 | |
[註1] 謝敏初,《平凡人生》(臺北:自刊,2001),頁21。 [註2] 國史館,《謝東閔先生全集(第三輯)》(臺北:國史館,2004),頁1489-1588。 [註3] 邱家洪,《政治豪情淡泊心─謝東閔傳》(臺北:木棉國際事業有限公司,1999),頁163-228。 [註4] 謝東閔,《歸返:我家和我的故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頁386-395。 [註5] 鄭維棕,〈從政治探戈到生命探戈:謝孟雄要與林澄枝共跳生命的探戈〉,http://www.sinew.idv.tw/me1/me3-謝孟雄.htm,2014年1月10日瀏覽。 [註6] 〈本會議長謝東閔之次男謝大元先生應聘出國依照規定申請出入境證函請臺灣警備總司令部入出境管理處提前惠辦案〉,《臺灣省諮議會檔案》,典藏號:0031340460005,臺灣省諮議會典藏。 [註7] 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http://sccd.usc.edu.tw/faculty.php?l=zh&s=02,2014年1月10日瀏覽。 [註8] 國史館,〈謝東閔副總統文物簡介〉,http://www.drnh.gov.tw/Default_Chinese.aspx,2014年1月10日瀏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