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經濟人物
傳主/謝在祺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二水 /二水
生卒年/1886-1952
撰稿者/張素玢
謝在祺 ( 人文薈萃,頁 279 )二水人,居於今二水鄉光化村。父建封頗諳經營之道,在地方上租佃農地,並投資糖、米、麵粉、花生油等產業,迨南北縱貫鐵路與集集線相繼開通後,相中火車站前的榮景可期,故在站前道路兩旁開基立厝、興建店面樓房租予店家,並設立一間運送店,經營運輸生意,家境十分富裕,母石扇。
幼年好學,先入二水公學校就讀,18歲起陸續接管父親家業,學習經營農、商產業。弱冠之年,由於家族在地方上深具影響力,他年紀尚輕即膺任保正;大正9年(1920)8月被派任為臺中廳二八水區區長,[註1]之後又出任第三任二水庄庄長,亦身兼保甲聯合會會長職。在庄長任內,提供自家店鋪兩間充做庄役場,並代窮困庄民繳納稅捐,仁心義舉受到庄人敬仰。
大正12年(1923)與友人共同創立「益美號」,經營批發生意,初期業績不錯,卻在昭和2年(1927)受世界經濟景氣不佳影響,糖業生意失利,欠下大筆債款,事業遭受極大打擊。[註2]儘管在糖業生意方面經營不善,仍積極從事其他事業的開發。同年8月,參與臺中州八堡圳水利組合評議員及補充員選舉,[註3]更致力投入田中庄四塊厝溪溪埔地開墾事業,此舉在當時不被看好,認為荒地開墾事業終將因土地貧瘠而失敗,但在官方與民間的通力配合下,妥善運用了濁水溪底存有的濃厚沉積淤泥進行開墾。
首先將溪埔石頭搬開,圍成一塊區域,再以泥土填補石縫做成田硬,灌注濁水溪水,經過一日後,溪水所含泥沙即沉澱下來,變成砂土;等沉積之砂土達一尺多深後,就能於其上種植甘藷、花生等雜糧,之後再經一至兩年的土壤改良,即可成良田。此法頗具功效,在官方的獎勵提倡下,鄉人多模仿該法,開墾濁水溪畔河川地500多甲,對二水地區農業發展貢獻良多,堪為後世典範。
在進行地方土地開發、水利建設的同時,因個人興趣使然,他也注重二水庄的文藝娛樂設施。昭和2年(1927)8月,因感自身經營的二水座劇場場地頗為狹隘,為使地方更見繁榮,提議將劇場改造擴建,並新聘表演團體演出。[註4]該劇場不僅提供鄉人娛樂休閒,也有教化功能;昭和3年2月,在劇場內進行禁酒宣傳,使臺下觀眾盡皆知聞,達到宣傳效果。除了經營劇場外,對於鄉里內演劇之事也熱心參與,時有二水庄人巫日彰發起募集股份,準備興築一座大戲園,於是他與庄內鄭鼎、蔡天開(以上另有傳)等人共同加入創設委員會,協助戲園的興建。[註5]
妻黃檨,育有2子3女,長子東閔(另有傳)、次子敏初、長女淑女、次女淑盆、三女月烘,另有一養女謝儉。[註6]長子東閔尤其傑出,在政壇發展,曾高居國家副元首之位。而他平素治家謹嚴,子侄輩無不敬畏,民國41年(1952)12月8日過世時,由東閔友人組成治喪委員會,推陳錫卿(另有傳)為主任委員,同月16日舉行公祭。[註7]
〔張素玢〕

[註1] 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謝在祺〉,http://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2014年2月19日瀏覽。
[註2] 蔡炎城,《二水軼聞》(臺北:作者自印,1983),頁22-23。
[註3] 〈八堡圳水組評議員補充員補缺選舉〉,《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11日,夕刊4版。
[註4] 〈改造中二水座劇場已一部分完成〉,《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8月11日,4版。
[註5] 〈二水禁酒映寫〉,《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28年2月19日,夕刊4版。
[註6] 國史館數位檔案檢索系統,〈謝東閔副總統文物〉,http://ahdas.drnh.gov.tw/,2014年2月19日瀏覽。
[註7] 〈謝在祺逝世十六日公祭〉,《臺灣民聲日報》,1952年12月12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