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施菼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鹿港 /鹿港 |
生卒年/ | 1848-1909 |
撰稿者/ | 李昭容 |
鹿港人,字悅秋,原名藻修。 自少負才名,為廩生,門徒如雲,每年所獲束脩、廩餼甚豐。少年得志,性格傲睨,不喜與長官交往。光緒14年(1888)福建臺灣巡撫劉銘傳清丈田畝時,因彰化知縣李嘉棠清丈不公,引起施九緞事件。他曾在大庭廣眾指斥李嘉棠過失,故嘉棠恨之入骨,乃羅織入罪,牽累多人,他與貢生施家珍(另有傳)被誣指與施九緞(另有傳)有勾結,因而遭革除廩生,並被通緝,遂逃往泉州,施家珍則流離病死於外地。[註1] 有感於清初著名學者韓慕廬(菼)受累而遭革衣衿的故事,遂改名「菼」,字悅秋;兼取《詩經》國風「大車」章:「大車檻檻,毳衣如菼」,意指「古者天子大夫服毳冕以巡行邦國,而決男女之訟」,可知改名「菼」隱含沉冤待雪的希望。[註2]經過褫革功名的無妄之災後,納資國子監,仍積極參與科舉考試,終於在光緒19年(1893)癸已科福建鄉試揚眉吐氣,考取第十四名舉人,並回到鹿港定居。[註3] 兩年後逢乙未割臺,他與鹿港武進士許肇清、舉人施仁思,以及莊士哲、吳德功(以上另有傳)、吳鴻藻、王學潛、林文欽、林朝選等士紳,共同主持籌防總局。迨彰化城陷,內渡晉江避亂,一度遊說林維源等內渡紳商富豪捐輸,請清廷購回臺灣,但未有結果。[註4]他不得已內渡而去,友洪棄生(另有傳)於《寄鶴齋詩話》所言:「當時建議抗敵諸君,如臺南許南英等、鹿港施仁思、施菼等,亦多堅守不移;至兵臨城下,始潔身內渡。」[註5]為其離臺寫照。 後移居晉江,與故鄉友人洪棄生常書信往來,藉此抒發對時局的不滿;洪曾撰有〈與悅秋先生書〉、〈再與悅秋翁書〉、〈致陸操新義約章纂要於悅翁〉等文。[註6]明治34年(1901)因岳母過世,再度回到彰化,除弔喪之外,乃尋訪洪棄生話舊,洪因其到訪,特別撰文〈寄贈悅秋先生(菼)長歌〉,內文言「庚子及今年探戚來遊」,可知他於庚子年(1900)及辛丑年(1901)皆曾回臺,他也回贈棄生詩〈留寓岳家寄洪月樵〉、〈留別洪月樵並步原韻〉等。[註7] 娶妻和美阮姓望族女,與其子緝亭居於泉州,於晉江衙口興建「竝玉山莊」,曾興洋學,參與創建泉州府立中學;辦洋務,捐資漳廈鐵路,並擔任鐵路協理之職。詩作大多散佚,近年來後裔施性山整理《竝玉山莊聯珠集》、《竝玉山莊酬集》,收錄他與施緝亭、施介予祖孫三代的楹聯、詩稿及與詩友間唱和之作。[註8] 〔李昭容〕 | |
[註1]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3),頁131。 [註2]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頁131。 [註3] 臺灣的同榜舉人,另有彰化縣洪謙光、苗栗縣謝維岳、新竹縣李師曾、臺灣府林文欽等四人。參考林文龍,〈褫革廩生 東山再起─略記施菼受累與中舉〉,《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2013年6月27日,http://www.th.gov.tw/epaper/view2.php?ID=111&AID=1558,2014年3月21日瀏覽。 [註4]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頁107。 [註5]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詩話》,頁140。 [註6] 洪棄生,《洪棄生先生全集─寄鶴齋古文集》,頁317、319、321。 [註7] 施懿琳主編、全臺詩編輯小組編撰,《全臺詩》第拾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頁231-233。 [註8] 施性山整理編輯,《竝玉山莊聯珠集》(香港:香港人民出版社,20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