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吳德功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850-1924
撰稿者/顧雅文
吳德功 ( 吳德功與磺溪吳氏家譜, 頁 126 )出生於彰化縣城總爺街,字汝能,號立軒,祖籍福建同安,為臺灣移民第五代。父登庸,母陳紫荊,排行長男。
自幼受從叔吳子超及陳肇興(另有傳)、柯承暉、蔡醒甫等人之漢文教育。同治8年(1869)通過童試成為縣學附生,13年補廩生,光緒21年(1895)受選拔為歲貢生,曾七度赴福州鄉試皆未第,[註1]但利用應試滯閩期間,尋訪祖墳、編纂族譜,傳為美談。[註2]
乙未割臺之際,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出逃,中部局勢混亂,盜匪趁火打劫者眾。他應臺中知府孫傳袞之邀,計議防備日軍進攻事宜,並籌設民防組織「聯甲局」,籌集糧餉,募集鄉勇加以訓練,用以緝捕盜賊,使土匪歛跡,對彰化地方秩序的維護有所貢獻。[註3]明治28年(1895)7月日軍攻陷彰化城之前,偕妻小逃至城外親戚處避難,全家染上時疫,母親、長子及七弟相繼過世,遂興起避居中國的念頭,但因父親尚在而難以成行。[註4]
日治初期,他因德高望重,兼具地方領袖及飽學碩儒的身分,成為臺灣總督府積極拉攏的對象,頻繁派出官員拜訪,請求出仕。起初固辭以明志,但在當局不斷施壓與懷柔的攻勢下,最終妥協接受政府職務,往後長期與政府關係緊密。[註5]明治30年(1897)出任臺中廳彰化辦務署參事,32年受臺灣總督府採用為臺中師範學校教員,主持籌劃地方教育事業;[註6]翌年獲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邀請,北上參加邀集各地文士發表時議的「揚文會」,並遊歷臺北;[註7]35年獲總督府頒贈紳章。[註8]另與吳汝祥(另有傳)、李雅歆(另有傳)、施範共同創立「株式會社彰化銀行」,長期擔任取締役(董事)。[註9]此外,尚擔任過臺灣舊慣調查會事務囑託(特聘人員)與總督府史料評定委員會評議委員。[註10]大正4年(1915),參與彰化地方人士籌組的「同志青年會」,教授漢文習作。[註11]
畢生極重視社會福利。光緒6年(1880)彰化知縣朱樹梧倡捐育嬰堂,由地方士紳輪辦,他亦參與其中,改善許多弊竇,至清末收養之女嬰達4千餘人。光緒12年起,與丁壽泉、劉鳳翔採訪節孝百餘名,主持《彰化節孝冊》的重刊工作。[註12]又與蔡德芳(另有傳)等人倡建節孝祠,該祠於乙未戰時受到破壞後,他向地方廳長請求重建,今節孝祠石柱上留有「德功敬立」的字樣。此外,主導彰化養濟院、忠義祠的籌建工作,[註13]並擔任興建彰化縣境內書院、文廟與義倉之董事。另改良二八圳的圳頭,嘉惠農民。[註14]
吳德功之書法創作 ( 吳德功與磺溪吳氏家譜,頁 126 )其擅長詩文與書法創作,日治之後有感於漢文日漸沒落,致力漢文教育與漢文化的傳承。詩作多以反映時事為主,常在詩詞中表現體貼百姓的感受及同情勞農的辛苦,並以詩為喉舌,寫出黎民的辛酸與憂傷。[註15]光緒17年(1891),臺灣省設通志局,受聘主修《彰化縣志》,光緒20年原已完成採訪冊,因乙未割臺,遂亡佚不復見,另著有《瑞桃齋詩稿》、《瑞桃齋文稿》、《戴案紀略》、《施案紀略》、《讓臺記》、《彰化節孝冊》、《臺灣遊記》等書。其中,《戴案紀略》、《施案紀略》及《讓臺記》等書,獲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允准收入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典藏。[註16]
妻許美娘為彰化國學生許滄海長女,避禍於燕霧擺塘庄時,因染瘧疾去世;後娶許富,為許明長女;[註17]育有男大昕、大宣,女昧、招、進緣。又,弟汝翰次子上花(另有傳),汝俊長子蘅秋(另有傳)。
〔顧雅文〕

[註1] 林文龍,《臺灣中部的人文》(臺北:常民文化,1998),頁233。
[註2] 吳德功,〈磺溪吳氏家譜序〉,轉引自楊緒賢,〈吳德功與磺溪吳氏家譜〉,《臺灣文獻》28:3(1977.9),頁113。
[註3] 吳德功,《割臺三記》(臺北:大通書局,1960),頁41-42。
[註4] 吳德功,〈去年〉,《瑞桃齋詩話》(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頁70。
[註5] 施懿琳,〈由抗日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份認同之分析〉,《從沈光文到賴和:臺灣古典文學的發展與特色》(高雄:春暉,2000),頁375。
[註6]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吳德功外一名師範學校教員ニ採用(原臺中縣),9401-46,1899年9月1日,頁204。
[註7] 吳德功,《觀光日記》(臺北:大通書局,1960),頁172。
[註8]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頁182。
[註9] 彰化銀行百年史編輯委員會編,《彰化銀行百年史》(臺中:彰化銀行,2005),頁1-50;〈彰銀總會〉,《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7月21日,5版;〈彰化重役改選〉,《臺灣日日新報》,1917年7月25日,6版。
[註10] 林文龍,《臺灣中部的人文》(臺北:常民文化,1998),頁233。
[註11] 吳德功,〈同志青年會序〉,《瑞桃齋文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頁151-154。
[註12] 吳德功,《彰化節孝冊》(臺北:大通書局,1960)。
[註13] 施懿琳,〈由抗日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份認同之分析〉,頁364。
[註14] 遠藤寫眞館,《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眞館,1921),頁247。
[註15] 施懿琳,〈由抗日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份認同之分析〉,頁364-369。
[註16] 遠藤寫眞館,《人文薈萃》,頁247。
[註17] 吳德功,〈磺溪吳氏家譜序〉,轉引自楊緒賢,〈吳德功與磺溪吳氏家譜〉,頁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