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陳肇興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831-?
撰稿者/顧雅文
字伯康,號陶村,祖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先祖來臺擇居今南投竹山,大概自其父開始遷居至彰化縣治(今彰化市),與竹山的親族仍有往來。父早亡,其為家中長子,由母親與胞姐撫養長大,且努力向學。[註1]
年少時入邑庠,授業於貢生董大經門下,涉獵文史,尤其擅長作詩。道光年間,高鴻飛以翰林知縣事,聘請鹿港廖春波(另有傳)主講白沙書院,教授詩古文辭,高鴻飛也時常蒞臨講席,一時風氣所靡,彰化人士競為吟詠。其中,他與蔡德芳(另有傳)、曾惟精、陳捷魁(另有傳)、廖景瀛等人尤為傑出,可說是箇中翹楚。[註2]
學有所成之後,開始擔任塾師,並於咸豐3年(1853)補廩膳生。咸豐9年渡海往福州省城參加鄉試,順利考中舉人之後返鄉。除了繼續擔任塾師之外,也曾短暫擔任中部地方政府之幕僚人員。他將居宅命名為「古香樓」,讀書詠歌以為樂,因藏書甚多,自稱「為藏萬卷築高樓,鄴架曹倉次第收」。
同治元年(1862)初,地方豪族間的多年積怨一觸即發,他與邱石莊、簡榮卿、洪玉崑以及地方頭人在草屯林錫爵家中集會,討論防亂事宜。不久奉臺灣道孔昭慈之命,前往今草屯與南投市一帶聯莊,但戴潮春事件猝不及防爆發,彰化城也被攻下,他與家人因此暫時避難,寄居在牛牯嶺(位於今南投縣名間鄉),後因與林鳳池合謀暗殺戴潮春失敗,差點引來殺身之禍,一度逃往今南投集集的山村中。[註3]
同治2年(1863)4月,與邱位南、林鳳池、陳上治、廖秉鈞、陳雲龍、吳聯輝、陳捷三、簡化成、林錫爵、陳貞元(另有傳)等地方領導階層,聯合沙連、南投、北投、武東、武西、東螺東等六保起兵反戴,因部分莊保背約,四處攻擊殺戮,幾遭闔門之禍。[註4]不久,福建陸路提督林文察部隊返臺彈壓戴案,與其他鄉紳共同率領鄉勇團練與之會師,逐步將中部各村莊平定後,返回縣城安居。同治3年,戴潮春殘部又起,包圍彰化縣城,引爆「青旗反」,又與其他城內官紳共同率兵出城反擊,一舉將其鎮壓,因功而選用為知州。
《 陶村詩稿》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史 ( 上 ) 》,頁 80 )戴潮春事件結束之後,擔任白沙書院山長,作育英才,著名弟子有吳德功(另有傳)、楊馨蘭、楊春華、許尚賢等。
陳肇興唯一的傳世著作為《陶村詩稿》,收錄了作者自咸豐2年(1852) 至同治2年(1863)12年間的觀察與經歷,於光緒4年(1878)刊刻出版。[註5]以戴潮春事件為分界點,戴案發生前,著重在個人生活狀況的紀錄,以及對當時中臺灣社會民生的關懷;戴案發生後,則將全幅重點放在避禍傷亂,以及平定戴潮春事件的過程記錄,具有相當濃厚的時代色彩。[註6]他的作品寫實,曾被譽為農民詩人。戴潮春事件期間,於離亂中仿杜甫史筆,以詩記史,此二年期間作品別稱為〈咄咄吟〉,分巡臺澎兵備道陳懋烈為《陶村詩稿》出版題詞時,即以「杜陵史筆」比美之,足譽為「戴案詩史」。[註7]
妻陳賴氏,年未30歲即守寡,年50餘歲時奉得旌表,奉祀於今彰化節孝祠。[註8]
〔顧雅文〕

[註1] 張子文,〈陳肇興〉,《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1993),頁541。
[註2]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75。
[註3] 林翠鳳,《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臺中:弘祥出版社,1999年8月),頁49。
[註4] 林翠鳳,《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頁75。
[註5] 林翠鳳,《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頁133。
[註6]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頁75。
[註7] 林翠鳳,〈論陳肇興《陶村詩稿》淵源於杜甫說〉,《臺灣文學學報》第一期(2000.6),頁67-106。
[註8] 顧敏耀,《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臺北:晨星出版社,2010),頁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