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社會人物
傳主/陳捷魁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花壇 /花壇
生卒年/?-?
撰稿者/顧雅文/蔣敏全
燕霧上堡茄苳腳人(今花壇鄉花壇村),字汝梅,為道光至同治年間人,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父陳博,為清茄苳腳莊富紳,育有5子。三弟捷升,又名陳讓(另有傳),日治初期任茄苳腳區區長、保良局長;五弟捷華(另有傳),在施九緞(另有傳)事件中維護彰化地方百姓有功。
自幼聰穎好學,善於作詩,未及弱冠即為文秀才。道光末年,白沙書院主講廖春波(另有傳)教授唐至清之詩體及古文辭,彰化人士競為吟詠,他尤為傑出。[註1]咸豐初年,與陳肇興蔡德芳(以上另有傳)、曾惟精、廖景瀛等人,被譽為白沙書院五傑。[註2]咸豐7年(1857),與莊文蔚、唐情萃、洪濟純等秀才,在北投保的登瀛書院籌組「玉峰社」,並捐資購學田,提倡文風。[註3]咸豐11年(1861)拔貢生[註4]
同治元年(1862),彰化發生戴潮春事件,前後達3年之久。他時任白沙坑二十四莊總理,應提督軍門曾玉明之招,率同廩生李華文、生員陳宗庭赴鹿港大營領「義民」白旗,共同抵禦。[註5]後戴潮春等人往燕霧派餉,他乃密約唐允文、白培英與二十四莊莊衆準備攻抗,後戴潮春一方之眾多死於此役。[註6]此後,受提督之邀,共商剿平之策,而提議聯合南、北各莊,以專心攻取;又詳論致亂因素與處理辦法,認為與事者多出形勢所迫,若戴黨人輸誠,則可既往不咎。提督接受提議,戴黨遂交付白旗。[註7]
同治元年(1862),地位僅次於戴潮春的林日晟,率黨衆2萬餘人攻打二十四莊,他與李華文、陳宗文等引壯丁馳至,莊中丁壯數千人也奮勇助戰,戴黨遂退回彰化,此役中戴黨勢力大削。[註8]此後,快官義首張俊標又與其商議開路,使官兵得以速至剿滅戴黨(此山路即為今花壇虎山巖通往快官之道路,後成為通商渠道)。[註9]同治2年4月,又與李華文、陳宗文等人引莊兵協助提督作戰,戴黨不能取勝。[註10]同年12月,因戴案戰功彪炳,獲清廷五品軍功,並賞戴藍翎獎敘。[註11]而在戴潮春事件時,他以白沙坑二十四莊總理身分,率領壯民力抗3年,清廷於事平後賜二十四莊爲「義民村」。[註12]
同治3年(1864)3月,張三顯又起,數千人據於八卦山,俯攻彰城聯紮市仔尾,時諸軍初退,城內空虛,知縣乃命人往二十四莊求援,他遂引二十四莊千餘人應戰於八卦山腳。後鹿港練勇馳援,加上諸軍進城,遂平張三顯案。事後,獲敘四品軍功都司銜,並賞戴花翎。[註13]
戴案後,執筆撰寫《戴案示略》,但未出刊即散軼。育有1子心匏。[註14]
〔顧雅文/蔣敏全〕

[註1] 《文苑列傳》〈列傳六〉,典藏臺灣,http://digitalarchives.tw,2015年4月16日瀏覽。
[註2] 連橫,《臺灣通史》(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頁983。
[註3] 陳哲三,〈清代草屯地區開發史─以地名出現庄街形成為中心〉,《逢甲人文社會學報》3,頁134。
[註4] 賴熾昌等撰,《彰化縣志.卷八教育志》(彰化:彰化縣政府,1978),頁224。
[註5] 吳德功,《戴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頁18。
[註6]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21-22;蔣敏全,《花壇鄉志.人物篇》(彰化:花壇鄉公所,2006),頁661-662。
[註7] 吳德功,《戴案紀略》,頁22-23;蔣敏全,《花壇鄉志.人物篇》,頁661-662。
[註8]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頁25-26;蔣敏全,《花壇鄉志.人物篇》,頁661-662。
[註9]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頁27-28。
[註10] 吳德功,《戴案紀略》,頁45。
[註11]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442-443。
[註12] 林文龍等編,《茄苳腳文史尋根88年度彰化縣文化資產義工培訓研習》(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9),頁62。
[註13] 蔣敏全,《花壇鄉志.人物篇》,頁661-662。
[註14] 陳煥中(裔孫)提供陳姓簡譜,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