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許常惠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和美/臺北 |
生卒年/ | 1929-2001 |
撰稿者/ | 顧雅文 |
許常惠獲第二屆吳三連獎時留影
(財團法人吳三連獎基金會)和美人。家族從福建泉州府安溪縣山地鄉移居鹿港。祖父夢青(另有傳),號劍漁,與同鄉洪棄生(另有傳)皆以能詩見稱,鹿港詩人或親承或私淑,皆以兩先生為師。[註1]父五頂,號幼漁(另有傳),於和美開設汎愛醫院,亦為詩人,曾組大冶吟社。母王冰清,係鹿港「泉合利」郊行王舜年(另有傳)之女。[註2]父母育有子女10人,他排行第七。長兄常山克成父志行醫,為汎愛醫院院長;次兄常安為文學博士,執教於日本東京專修大學。[註3] 8歲時進入和美公學校(今和美國小),昭和15年(1940)隨兄姊赴日本東京,進入東京都世田谷區第三荏原小學校繼續學業,於此時跟隨日本交響樂團小提琴手松田三郎習小提琴,開始接觸西洋古典音樂。[註4]昭和17年小學畢業後考入明治學院附屬中學,戰爭時期轉學至長野縣野澤中學。民國35年(1946)搭乘紅十字會派至日本的「送還船」返回臺灣,隔年3月入學臺中第一中學高中部,完成高中學業。[註5] 民國38年(1949)進入臺灣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隨戴粹倫習小提琴,隨蕭而化、張錦鴻學理論作曲。畢業後經由戴粹倫推薦,進入臺灣省立交響樂團擔任第二小提琴手。民國43年6月通過教育部首次舉辦的自費留學考赴法國深造,就讀於法蘭克福學院,隨德李昂庫(Colette de Lioucount)主修小提琴。民國44年秋轉入巴黎大學音樂研究所,師事夏野(Jacques Chailley)學習音樂史,隨岳禮維(Andre Jolivet)學習作曲,課餘時期又到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旁聽梅湘(Olivier Messiaen)樂曲分析課程,留法時期開始作曲,完成作品4首。[註6]民國47年獲得巴黎大學音樂學研究所音樂史高級研究文憑,翌年3月自法國返臺,先繞至日本接受日本廣播公司(NHK)節目的訪問,乃由於他回國前根據日本女詩人高良留美子詩作「昨自海上來」創作的女高音獨唱曲,在義大利現代音樂協會所辦的作品甄選會中得獎。[註7] 學成回國後,返回母校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任教,先後兼任國立藝專、中國文化學院、東吳大學、實踐家專音樂系教授,民國69年(1980)擔任臺師大音樂研究所音樂學組主任教授,民國80年又接任音樂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先後開設「中西音樂史」、「配器法 」、「民族音樂學」、「田野調查與資料整理」、「漢族民族音樂學專題 研究」、「亞洲音樂史」等課程。他把在歐洲學習、感受到的音樂精神帶到課堂上,為本土音樂訓練注入新血,陳茂萱、柯芳隆、呂錘寬、張己任等音樂界中堅人才皆為其門生,可見他在臺灣音樂教育上的斐然成績。[註8] 回國之後除任課外,也四處演講、寫文章,企圖喚起藝文界和一般民眾對於音樂,尤其是現代音樂和民族音樂的重視。[註9]在民族音樂的研究方面,從未間斷過田野採集工作,他與志同道合的本土音樂作曲家史惟亮,接續了日治時期對原住民歌謠與漢人傳統音樂的田野調查,兩人一邊在報章上呼籲、一邊奔走於政府當局,並敦促成立研究機構與科系。[註10]
許常惠採集陳達的說唱音樂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民國53年(1964)對全國的民俗音樂展開調查、採集、整理和研究工作,開創臺灣民族音樂學的先鋒。此活動發掘多位民間藝人,如陳達(民歌)、廖瓊枝(歌仔戲)、李天祿(布袋戲)等。還推動發起薪傳獎,敦促政府重視民間藝人,與民族音樂及技藝的傳承。[註11]也在臺師大音樂研究所成立音樂學組,推動音樂的研究,亦發起成立中國民俗音樂研究中心、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中華民國民族音樂學會及亞太民族音樂學會等單位。 在著作論述方面,不論是在音樂史、音樂理論、音樂教育或是民族音樂研究等領域內,發表與翻譯過數十篇中、外論文及逾百篇的相關文章,並著有專書多本,如《杜步西研究》、《巴黎樂誌》、《現階段臺灣民謠研究》、《中國新音樂史話》、《民族音樂學導論》、《臺灣音樂史初稿》、《民族音樂論述稿》、《音樂史論述稿》等,也參與了部分音樂教科書及《音樂的故事》、《中國的音樂》等兒童書籍的編著。民國89年(2000)自臺師大退休後,獲聘為名譽教授,同年6月擔任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註12] 在音樂上的成就使他獲獎無數,民國54年(1965)獲國際青商會中華民國總會頒發「十大傑出青年金手獎」,民國68年獲「吳三連先生文藝獎」,民國74年獲「法國文化部騎士勳章」,民國89年獲「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及中國文藝協會「榮譽文藝獎章」等,並擔任過總統府國策顧問,皆是對他在臺灣音樂界的具體肯定,[註13]而有臺灣音樂教父的稱號。[註14]民國90年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辭世後,家屬將他妥善保存的文字手稿、樂譜、著作、田野採集之民俗音樂盤帶、錄影帶、錄音帶等悉數捐贈國史館,由國史館及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進行數位化典藏工作。[註15] 第一任妻李映月,生子經緯;第二任妻彭貴珍,生次子經綸;第三任妻鍾子莊(又名何子莊)為印尼華僑,生三子經綱;第四任妻為民族舞蹈家李致惠。 〔顧雅文〕 | |
[註1] 施懿琳、楊翠,《彰化縣文學發展史(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7),頁88。 [註2]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臺北:時報文化,1997),頁31-39。 [註3]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和美鎮志》(彰化:和美鎮公所,2002),頁670。 [註4]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頁80。 [註5] 趙琴,《許常惠—那一顆星在東方》(臺北:時報出版社,2002),頁172。 [註6]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和美鎮志》,頁670。 [註7]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頁236-237。 [註8]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許常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網站,http://musiciantw.ncfta.gov.tw/tw/profile.aspx?id=M016,2013年11月14日瀏覽。 [註9] 邱坤良,《昨自海上來:許常惠的生命之歌》,頁251。 [註10] 林羽婕,〈臺灣音樂之父許常惠的鎏金歲月〉,《新新聞》1275期(臺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 [註11]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許常惠〉,2013年11月14日瀏覽。 [註12]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許常惠〉,2013年11月14日瀏覽。 [註13] 趙琴,《許常惠—那一顆星在東方》,頁172-180。 [註14] 林羽婕,〈臺灣音樂之父許常惠的鎏金歲月〉。 [註15] 許常惠音樂資料典藏數位化計畫,http://dftt.drnh.gov.tw/timeline/1858_2008/index.htm,2015年2月4日瀏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