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社會人物 |
---|---|
傳主/ | 蘭大弼 David Landsborough Ⅳ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彰化 /彰化 |
生卒年/ | 1914-2010 |
撰稿者/ | 顧雅文 |
蘇格蘭人,出生於彰化街(今彰化市)。父蘭大衛,母連瑪玉(以上另有傳)。 兒時於彰化成長,在教會主日學修習羅馬字拼音臺語,故能操流利臺語。[註1]因彰化缺乏學校,跟隨原為教師的母親讀書。大正12年(1923)隨父蘭大衛返英休假,正式進入英國學校求學。大正14年,蘭大衛返回彰化重開醫院,而將他送往中國的外國人教會學校─山東煙臺芝罘中學就學,僅於冬季假期返臺與父母團聚。[註2]15歲左右,獲父親允許旁觀手術,從此對行醫產生興趣。 1931年進入倫敦大學醫學院攻讀學位,受父親影響,以外科醫生為目標。1937年取得倫敦大學醫學士與外科學士的學位,並成為皇家外科學院會員,獲得皇家醫師學會的開業執照。後來,體認到自己個性容易緊張,不適合需處理突發狀況的外科,且在住院醫師期間對神經學產生興趣,從而轉攻腦神經內科。 取得正式醫師資格之後,受父親醫療傳教奉獻精神的感召,決定跟隨父親腳步投入醫療傳教志業。1939年獲倫敦大學頒授醫學博士學位,翌年接受長老教會指派,前往中國福建泉州的惠世醫院任職。1947年在英國與婦產科醫師高仁愛(Jean Cornan)結婚,婚後夫婦相隨同往中國行醫。1949年中國共產黨統治中國,1951年被迫返英。[註3] 民國41(1952)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邀請,與妻重返彰化基督教醫院(以下簡稱「彰基」)任職,擔任顧問與名譽醫師,高仁愛則重開婦產科門診。民國42年院長楊毓奇出國考察進修,遂暫代院長之職。民國43年為強化外科實力,邀請原在臺北馬偕醫院任職的外科醫生魏克思(Joseph L. Wikkerson,另有傳)到彰基服務。同年,他正式成為第九任院長,並任命魏克思為副院長。[註4] 擔任院長期間,為了將彰基改造為現代化醫院,致力於醫療人員技術的提升以及醫院館舍設備的建設與更新,並建立教學醫院制度,培育醫療人才。民國43年(1954)協助外科蔡陽昆與內科黃明輝取得獎學金赴英進修,兩人學成歸國後帶回最新醫療知識與技術。同年,美籍麻醉護士德養和(Charolotte Dunlap)引進開放式乙醚滴入法,提升院內的麻醉技術。[註5]民國44年成立實驗室、X光室與藥劑室。民國45年起加強社會服務工作,組織醫療團前往山區為原住民看診。 民國47年(1958)6月為改善醫院老舊館舍,獲得農復會衛生組、教會與各界捐款,彰化基督教醫院本館第一期重建工程竣工,完成前半部三層樓建築。第二期重建工程於民國53年動工,民國55年落成,新建大樓高達6層,病床增加至150床,醫療設備亦大幅更新,此時的彰基已成為臺灣中部的重要醫院之一。
蘭大弼擔任院長期間,每日騎乘腳踏車上班(彰化基督教醫院院史文物館
網站
)民國48年(1959)為解決中部地區缺乏痲瘋病(癩病)照護的問題,應臺灣痲瘋病救濟協會要求開設「特別皮膚科」,其後逐漸發展成中部的痲瘋病照護中心。[註6]民國49年陸續協助高雄醫學院與臺北醫學院訓練實習醫師,朝向教學醫院發展。[註7]民國52年成立社會服務部,協助貧苦病患處理醫療費用問題,並巡街帶乞丐回院免費診療。民國54年設立他所專長的腦神經科,例行舉辦「神經學病例示範研討會」與講座,免費提供院內外醫師參加,[註8]藉以培育專科人才,為臺灣腦神經科的發展奠定基礎。[註9]民國56年提出「醫療、傳道、濟貧、教育」四大目標,做為彰化基督教醫院未來發展的方向,突顯該院教會醫療的特色。[註10] 民國69年(1980)從彰化基督教醫院退休,獲院方聘為榮譽院長,彰化縣政府頒予榮譽縣民證。退休後返英定居,仍持續醫療事業,於倫敦神經科醫院擔任榮譽臨床助理,直到70歲始停止醫療工作。[註11]民國85年獲中華民國政府頒發醫療奉獻獎,總統李登輝頒贈其紫色大綬景星勳章。[註12]2010年3月2日因多重器官衰竭去世,享年96歲。 與妻高仁愛並無生育,在英國領養了2子1女約翰、大衛及雪雲。[註13] 〔顧雅文〕 | |
[註1]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彰化縣口述歷史(二)》(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6),頁34。 [註2]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彰化縣口述歷史(三)》(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頁112。 [註3] 郭文隆,《英籍臺灣人:蘭大弼醫生和彰基》(臺南: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臺灣教會公報社,2009),頁7-13。 [註4] 彰化縣立文化中心編,《彰化縣口述歷史(二)》,頁31。 [註5] 黃明輝,《彰基百周年紀念特刊》(彰化:彰化基督敎醫院,1996),頁142-150。 [註6] 蘭大弼口述,劉翠溶、劉士永、陳美玲訪談,劉士永、劉翠溶整編中譯,《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臺北: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2007),頁199-233。 [註7] 蘭大弼口述,劉翠溶、劉士永、陳美玲訪談,劉士永、劉翠溶整編中譯,《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頁149-198。 [註8] 陳美玲,《百年彰基院史文物史料記錄》(彰化:彰化基督敎醫院院史文物館,2000),頁79-80。 [註9] 梁妃儀等編著,《臺灣中部醫療人物誌.第三集》(臺中:中國醫藥大學,2009),頁23-42。 [註10] 郭文隆,《英籍臺灣人:蘭大弼醫生和彰基》,頁37。 [註11] 蘭大弼口述,劉翠溶、劉士永、陳美玲訪談,劉士永、劉翠溶整編中譯,《蘭大弼醫生口述歷史》,頁234-263。 [註12] 〈英國臺灣囝仔,蘭大弼過世〉,《自由時報》,2010年3月9日。 [註13] 陳美玲,〈高仁愛醫師〉,《新使者雜誌》39(1997.4),頁23-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