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蔡德宣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鹿港 /鹿港
生卒年/1872-1944
撰稿者/李昭容
鹿港人,本名獎臣,字伯銓,號德宣。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坪田鄉,先祖士突於道光年間來臺,父以敬與母王福生有3子,其為次子。
幼承庭訓,有「石麟」之美譽。6歲入寫心堂,受教於晉江歲貢蔡穀仁(另有傳)。14歲父親去世,家境窘困,幸賴母親和長兄籌措筆硯之資,方不致中輟學業。[註1]
光緒5年(1879),18歲起即設帳授徒。日治之初,仍於自宅設塾,教授三字經、四書、詩經、千家詩等漢文功課,然時斷時續。[註2]而後日人打算拆除文武廟,做為學校用地,他挺身反對,倡議聯名力爭,保存並重修文武廟之建築。大正5年(1916),洪棄生(另有傳)撰寫〈重修鹿港文武廟暨書院碑記〉,即提到他獨排眾議的氣概和倡議修復的真誠,終能感動地方士紳,附議重修而竟全功。[註3]
在書院重修落成後,與呂喬南(另有傳)、王舜年(另有傳)等人向臺中廳申請設立鹿港文開書塾,大正3年(1914)正式開塾,名為「文開書房」,成為日治時期可以正式傳授漢學之所。昭和12年(1937)中日戰爭爆發,漢文書房陸續遭到禁止,惟文開書房仍然存在。[註4]他任教20餘年,後遭日人禁止,轉至城隍廟後殿講學,直到辭世。
此外,亦參與地方經濟,振興實業,大正4年(1915)與鹿港士紳發起設立鹿港信用組合,是昭和初期臺中州參加人數最多,且資金最雄厚的信用組合。[註5]又與三弟仲衡、四弟叔樊投下巨資,創設織帽工藝,遠聘藝師傳授,俾使家家婦女習織工,以改善生活。
為人秉持孔孟之道,身體力行,邑人咸尊之為「當世師表」,尤以事親至孝聞於鄉里,門下弟子亦多拔萃之輩。昭和19年(1944)病卒,出殯之日,原雷雨交加,水滿庭階,迨出殯之時,竟然雨霽天晴,使殯禮往還得以暢遂,地方上認為此乃「孝感動天」,今成為臺北市行天宮講經者勸善的教材。[註6]
妻洪淑鵲,育有錦、甘2女,長子東嶽、次子華嶽、三子崧嶽、四子霍嶽。東嶽為鹿港鎮民代表,編有《青陽蔡氏家譜》;霍嶽為鹿港中學校長退休。子孫皆為鹿港名紳,可謂一門俊秀。
〔李昭容〕

[註1] 蔡東嶽,〈先嚴德宣公傳記〉,《青陽蔡氏家譜》(作者自印,1977),頁24。
[註2] 莊萬壽,〈紀念一個做木師父誕生一百歲〉,《臺灣史料研究》2(1993.8),頁113-114。
[註3] 典藏臺灣,〈重修鹿港文武廟暨書院碑記〉,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59/34/59.html,2015年9月2日瀏覽。
[註4] 單文經,《鹿港鎮志.教育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頁51。
[註5] 呂紹理,〈鹿港簡史—經濟面的考察〉,收於余光宏編,《鹿港暑期人類學田野工作教室論文集》(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3),頁24-28。
[註6]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2000),頁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