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經濟人物 |
---|---|
傳主/ | 施世榜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福建晉江/彰化 |
生卒年/ | 1671-1743 |
撰稿者/ | 顧雅文 |
福建潯海施氏第十七世,[註1]字文標,曾在彰化平原開鑿施厝圳。父施秉,[註2]字國侯,號鹿門,為施象吾三子,與施琅隸屬同宗。施秉與廈門曾厝垵的曾氏成婚,曾氏為他與弟世魁之母;[註3]又納妾范氏,據傳為日人,但施家族譜未提,育有弟世袞、世黻。[註4] 閩人宗族觀念極強,晉江施氏亦然,歷來注意宗族內部的結合,並在與倭寇交戰及明清之際保衛家鄉的戰事中累積豐富的軍事經驗,尤其精於海事知識與海戰,[註5]故施琅攻臺時,有多名施氏族人隨征。施秉在征臺之役後被授予軍功及官職,雖然階級不高,對其日後的事業仍有極大助益。此後,施秉往來日本,從事販糖貿易,又在泉州安海荒廢的舊鎮建屋出租,累積大量財富,並興建施家大厝,成為地方巨富。[註6]因造屋而與安海其他諸族產生利益衝突,遂於康熙中葉移居鳯山。 他隨其父施秉移居鳳山,經營糖業。康熙36年(1697),以27歲之齡入選為鳳山縣學的拔貢生,可見施家已在鳳山地方負有聲望。康熙40年代,因臺灣與大陸人口日增,米價高漲,施家開始於屏東平原取得廣大土地,招來佃人拓墾。康熙48年施秉去世,他繼承透過大宗租穀收益所累積的巨額資產,加上在此地興築灌溉埤圳的經驗,奠定了其北上彰化平原投資稻米業的重要基礎。[註7] 此時,由於南部平原開發殆盡,逐漸出現由南向北的移民潮,中部多項政、軍設施的出現也意味著較穩定的投資環境。康熙48年(1719),他籌措資金,於彰化平原開設「施厝圳」,亦即後世所稱之「八堡圳」,歷時10年,終於在康熙58年完工。建圳過程遭遇種種困難,傳說有林先生助其施工,若是真有其人,很可能是來自福建沿海的遺老,將建圳技術傳入。首先是圳頭的築造,圳頭是指從河川引水到圳道的構造物,因濁水溪上游呈網狀漫流,故建圳時在小支流上設置石笱做為堤堰擋水,將水流集中,經二水鼻子頭將河水引入圳道中。其次是圳道之布置,林先生教以「然地勢有高,日中視之未得其詳,於夜間以繩貫燈,牟尼一串,昭耀數十里,以觀地勢之高低,高者剷之使平,低者架之以木,因其勢而利導之,數閱月而告厥成功」,意即在夜間以光影審視地勢高低,以導水至下游。由此,施厝圳終成為綿延數十里、灌田1萬1千餘甲的清代第一大圳。[註8] 施厝圳是一項投資事業,能向引水人收取水租,他將水圳分給8子3弟經營,在沿圳設十二租館,管理收租及圳務。另一方面,亦在彰化平原購買或請墾大量土地,以墾號「施長齡」為名招佃開墾,取得業主權。這些土地多半落在灌區內,圳水提供穩定水源,地主才能收到穩定且較高的地租。水圳完工後,他雖然每年要負擔向政府繳納的正供(五千石)、向熟番聚落繳納的番餉(數百兩、穀數百石),以及施厝圳管理、修築的支出,但一年內可向小租戶要求4萬5千餘石的租穀。[註9]他不死守土地狹小而水源有限的東港溪流域,而選擇開拓彰化平原發展農業,並且投下巨資開拓水利,足見其企業家之性格不亞於其父。 除了經濟活動之外,亦參與政治、社會及文化活動。康熙60年(1721),朱一貴反官事件蔓延,他參與平定該事件,並協助官府搜捕朱黨,而獲授都司一軍職。另一方面,他樂善好施,對文教事業捐助尤多,如晉江縣文廟、臺灣府學大成殿、臺灣府城供奉文昌君之「敬聖樓」、海東書院之學田、鳳山縣文廟等,皆有他出資捐獻。此外,也在閩臺捐資造橋舖路,並捐助社倉穀,捐款修安海龍山寺、鹿港聖母宮(今天后宮)及潯海施氏大宗祠。清代方志均盛讚其熱心公益之善行,他也因此獲授閩東壽寧縣教諭(教師)之文職,為人師表。據稱他性嗜古、通經學、善楷書、亦能詩,是一具有學養的富紳,而非僅是腰纏萬貫的富翁。[註10] 乾隆8年(1743)辭世,享年73歲。娶有6位妻妾,原配黃氏為福建安平(安海縣)人,生長子士安、次子士燝、三子士晟;繼室曾氏,福建西垵(安海縣)人,生四子士齡、五子士鷹(膺);三娶沈氏,生七男士舉;另有妾王氏,生六男士諒;妾李氏,生八男士姜;妾許氏,生九男士範(士盛);一共九房。施氏第十八世的子輩多不再積極從事經濟活動,政治上也沒有功績,多參加科舉,甚至出仕任官。換言之,施家由早期集軍功、文教、經濟型的士紳,轉型為純粹的文教型士紳,持續在社會公益上盡心力,有一定社會地位。但到施氏第十九世的孫輩,只剩少數人有特殊表現,田產也逐漸有脫售跡象。到了日治初期,施家的大租額已不到全盛時的九分之一。至於十二租館,在乾隆以後已有衰微之勢。 因其經濟及社會活動影響深遠,分別有兩處廟宇供奉他的長生祿位,並以施長齡之名而立。一在今二水鄉鼻子頭八堡圳的「林先生廟」內,於每年農曆中元節公祭林先生、黃仕卿(另有傳)與他;另一處在鹿港鎮天后宮右廂房,亦每年舉辦紀念與祭祀活動,以示引水思源及承先啟後的意義。[註11] 〔顧雅文〕 | |
[註1] 施氏一族的原籍地在河南,於唐宋之時逐漸移居福建省,因入閩時間及定居處的不同而有「潯江(海)派」(一稱後港派)與「錢江派」(一稱前港派)之別。前者居深滬灣北面,主要村落為衙口(潯海);後者則居深潯灣南面,主要代表村為前港。 [註2] 一說施世榜父為「施東」,據黃富三考證,此為伊能嘉矩以來傳抄錯誤所致。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頁7-9。 [註3] 施德馨纂輯、施世綸等補輯,高志彬重編,《潯海施氏大宗族譜》(臺北,龍文出版社,1993),頁1111-1112。 [註4]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卷,頁643。 [註5] 森田明,〈臺灣における水利組織の歷史的考察-八堡圳の場合〉,《清代水利史研究》。 [註6] 鄭夢星,〈安海九房施與臺灣八堡圳〉,《臺灣源流》13(1999.3),頁41-45。不過,鄭夢星的文章以地方傳說、文物史跡及實地訪問為基礎,並未加註資料來源,其謂「康熙三十二年癸酉(1693),施秉調往臺灣」,又謂「施秉去臺灣以前,擇地在安海鎮區地理位置最佳的永高山前至石獅巷之間的地段,為世榜前六個兒子各建一座恢宏華麗的大厝……」,然世榜長子士安為康熙33年(1694)才出生,六子士諒則遲至康熙56年(1717)出生,時施秉早已去世,可知其說法尚需進一步考證。 [註7]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頁29-42。 [註8] 上述開圳過程與技術,見顧雅文,〈八堡圳與彰化平原人文、自然環境變遷之互動歷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頁43-58。 [註9] 括號內數字見〈覆彰邑魏立軒明府呈〉,《臺灣別錄》,頁134。 [註10] 上述政治、社會及文化活動,見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頁117-141。 [註11] 陳水源,〈八堡圳開築工程大功業〉《臺灣學研究通訊》創刊號,頁37-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