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經濟人物
傳主/黃仕卿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廣東饒東/埔心
生卒年/?-?
撰稿者/李昭容
開鑿彰化十五庄圳之墾首,生卒年不詳。祖籍廣東潮州府饒平縣,家族很早即渡海到彰化開墾。
他的開墾過程,可透過康熙50年(1711)福建臺灣海防同知洪一棟發給其家族的一份示諭來了解。該文件指出,他在康熙年間以社商身分,攜弟至彰化招佃開墾,康熙29年向官方請墾打廉庄(今田尾鄉打廉村),康熙43年開墾成田,康熙50年報官陞課田地,墾戶名為「黃元」。康熙52年與原住民劃定土地界限,以水圳為界,分圳南、圳北;圳北納國課,圳南須貼番粟,又有贌約。由此可知,黃氏家族開墾彰化的時間可往前推至康熙29年。[註1]
最早為社商,可賣貨物予原住民,又代官方收取番社餉,之後晉升為地方領導人物的墾首。他開鑿十五庄圳(即日治時期八堡圳之第二圳)的時間為康熙50年(1711),當施世榜(另有傳)在開築濁水圳的同時,便領有「東螺社」及「大武郡社」的墾殖權。他協助施世榜在二水鼻子頭附近(八堡圳口左側)引濁水溪入圳,當八堡一圳於康熙58年完成後,隔兩年(康熙60年),十五庄圳也完成啟用。[註2]水圳的領域範圍為東螺東、西保,包括今天的南投名間與彰化二水、田中、社頭、田尾、埔心、溪湖、員林、永靖等地區。
其弟過世後,與弟媳鬮分土地引起爭執。弟媳王氏與其侄黃賞、黃惠,向官方控告他唆佃阻租,妨害收取鬮分所得的打廉庄租業,又鼓動原住民擾庄阻租,使孤寡遭受難堪。後來經海防同知洪一棟裁斷,王氏可收取打廉庄租課,並招佃開圳。[註3]民間相傳,此後他遷到大武郡西保的大埔心庄(今埔心鄉),子孫繁衍於埔心、員林一帶。不過,據新近研究者認為,埔心鄉確由黃姓宗族所開拓,但埔心黃姓宗族與他並無明顯關連。《埔心鄉志》記載埔心黃姓宗族分成八大系,約為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到該鄉開墾,而他為康熙年間抵臺開拓,與該鄉的黃姓宗族無甚關連。[註4]《埔心鄉志》亦云他在該鄉資料缺乏,至今尚未發現有子孫居住於此,有待後人提供資料補正。[註5]
由於充沛的水源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源,完備的水利灌溉系統有助於農事的開展,八堡圳的完成提高農作產量,使彰化地區有「中部穀倉」的美名。為感念他興築水圳的貢獻,乃於今二水鄉建立「林先生廟」,主祀「林先生」、配祀施世榜(另有傳)及闢十五庄圳的黃仕卿。
〔李昭容〕

[註1] 陳宗仁,《彰化開發史》(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7),頁143-144。
[註2] 周璽,《彰化縣志.水利》(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重刊,1999),頁56。
[註3] 陳宗仁,《彰化開發史》,頁169。
[註4] 巫仁和,〈埔心鄉末代武舉人黃耀南與黃氏家族〉,《彰化文獻》10(2007.12),頁199-200。
[註5] 曾慶國主編,《埔心鄉志》(彰化:埔心鄉公所,1993),頁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