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社會人物
傳主/林玉池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員林 /員林
生卒年/1860-1931
撰稿者/張素玢
員林人。父林炎,母盧友在,為長男。
幼入漢塾,受業於邱萃英(另有傳),另師從伯父清源學習漢醫,因樂善好施,在當地頗有名望,人稱「池哥先」。
日本治臺後,由於在地方上具影響力,故為總督府所延攬。明治32年(1899)獲推舉擔任員林街衛生組合長,同年兼任員林公學校(今員林國小)學務委員。明治34年漢醫試驗合格後,在員林街上開設「仁和堂」蔘藥行行醫,兼營藥材生意。[註1]
1908 年 8 月 9 日林玉池手抄札記 「員林街市場舉行落成式祝詞」明治38年(1905)受總督府任命為員林區長。大正3年(1914)12月以區長身分響應地方風俗改良活動,參與員林解纏足會。[註2]大正5年3月以員林區長、員林公學校學務委員身分,協助將已增築校舍、設備更新的員林公學校大庄分校獨立成為燕霧公學校(今大村國小)。[註3]大正6年由於長期投身公務,獲賜紳章,並獲縣知事及郡守授予金、銀、木盃等物,以表彰其功勞。大正10年自認老邁不堪公務奔波,故辭去公職,居家行醫。[註4]於區長任內曾捐贈土地供興建區役場之用,並開闢水源地、興建公墓、重修廟宇,先後捐贈共20甲田地做為福寧宮的廟產。此外,對員林地藏庵有維護管理之功,該廟立有「林玉池先生紀念碑」,誌其善舉。
昭和5年(1930)在總督府的首肯下,由包含他在內等多人發起組織員林郡漢藥業組合,召募90餘名漢藥商加入。同年12月召開創立總會,獲選為副組合長,協助統籌組合費繳納事務。[註5]
據後代所言,在他過世後,地方人士咸感哀悼,患病者曾夢見「池哥先」來診病,稱墳前青草可以治病,結果服用後頗有功效,以致墓地草木皆為病患摘盡,由此可知其醫德。[註6]
妻魏足。長子聘為螟蛉子(異姓養子);長女換;庶子天定,大正15年(1926)畢業於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同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醫學部醫學講習科修業,期滿後至東京市養育院醫局實習數年,昭和2年(1927)返臺在員林街上開業行醫;昭和5年7月出版《臺灣漢藥學》一書,因性好研究,同年再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兼理學教室深造,結束後再度返臺行醫。[註7]次女水,適江印水,江氏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曾任員林公學校教員、區書記、坡心庄長等職;[註8]三女煎。
仁和堂藥包戳印 (蕭宣德提供) 林玉池之 赤十字勳章 (蕭宣德提供)至於由他所創立的仁和堂蔘藥行,子孫延續其精神,遷往臺中市太平區太平路開設仁和堂足體健康館,以指壓、運動傷害整復、足療、穴位保健為主要服務項目。[註9]
〔張素玢〕

[註1] 岩崎潔治,《臺灣實業家名鑑》(臺北:臺灣雜誌社,1912),頁341。
[註2] 〈員林解纒足會會員は凡て中流以上〉,《臺灣日日新報》,1914年12月8日,3版。
[註3] 〈林玉池外二名公學校分校獨立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2515冊10號,1916年3月。
[註4]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3),頁121。
[註5] 〈員郡漢藥業組合創立總會〉,《臺灣日日新報》,1930年12月24日,4版。
[註6] 蕭宣德(林玉池曾孫婿)口述,張素玢訪問,2013年7月15日。
[註7] 原幹洲,《自治制度改正十周年紀念人物史》(臺北:勤勞と富源社,1931),頁118。
[註8] 〈臺中特訊/任州通譯〉,《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10月16日,4版。
[註9] 仁和堂足體健康館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shiatsu-healthy,2013年6月5日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