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政治人物
傳主/謝雪紅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中國
生卒年/1901-1970
撰稿者/李毓嵐/蘇瑞鏘/林瓊華
謝雪紅 (我的半生記 : 臺魂淚(一) ,內頁 )彰化人,原名阿女,又名假女。父謝匏為挑運工人,母陳銀靠做零活補貼家用。
大正2年(1913)父母雙亡,她被賣到臺中洪家當童養媳,5年後偷乘火車回彰化大哥家。為了償還欠洪家的贖金,而嫁給願意為她贖身的張樹敏為側室。大正7年隨張樹敏到日本神戶做生意,自修日文與漢文,使她有機會接觸到日本社會的樣貌。大正8年又隨張樹敏到中國青島經商,目睹中國此時的五四運動。接連的日本行與中國行,不僅見證弱者的反抗與鬥爭,也打開她的革命視野。
回臺後,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講座與活動,開始認識婦女與勞工等政治社會運動。大正13年(1924)與張樹敏赴上海,在船上認識林木順;翌年再赴上海,透過林木順與中共組織的關係,化名謝飛英,投入抗日罷工示威遊行的「五卅運動」,因在運動中表現積極,受到中共的注意。該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被推薦進入培育共產黨員的「上海大學」社會學系就讀;同年中共推薦她與林木順等人進入蘇聯莫斯科的「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接受訓練,並改名為謝雪紅。這段期間,除逐漸具備「第三國際」的世界觀,也結識了日共領導人。[註1]
1928年4月15日,在上海法國租界與翁澤生、林木順等人共同成立「日本共產黨臺灣民族支部」的「臺灣共產黨」(簡稱「臺共」)。然臺共建黨後,旋即引起日方的全面檢舉,她亦被逮捕,由日警遣返回臺灣,不久獲釋。此後,為了重建臺灣共產黨,致力於影響「臺灣農民組合」與「臺灣文化協會」這兩個頗有影響力的組織,並開設「國際書局」,做為發展共黨組織,進行地下活動的基地。昭和5年(1930)臺共發生嚴重內鬥和分裂,同年6月,日警偵破臺共組織,並展開大逮捕,她也在被捕之列,並遭判刑13年,直到昭和14年才因病獲得保釋。出獄後,與楊克煌(另有傳)經營百貨。[註2]
民國34年(1945)8月,中國國民黨政府代表盟軍接收臺灣。為延續日治時期左翼路線的發展,她成立「臺灣學生聯合會」、「臺灣人民協會」、「臺灣農民協會」,以及接辦臺中建國工業中學,也利用《和平日報》抨擊陳儀政府。民國36年2月底發生二二八事件,3月2日中部地區民眾與各界代表召開市民大會,大會推選她為主席;她除了批判陳儀政府的暴虐統治,並強調必須團結起來結束國民黨的一黨專政,立即實施臺灣人民的民主自治。會後群眾展開遊行,並包圍警察局。翌日組織臺中地區治安委員會作戰本部,自任總指揮,佔領市府各機關,成立人民政府,將青年與學生組成二七部隊。3月9日,國民黨軍隊第二十一師於基隆登陸,展開武力鎮壓。該年4月,她與楊克煌等人離臺赴廈門,經此一別,終生未再回到臺灣。[註3]
離臺之後,先潛赴上海,再轉往香港,發表〈告臺灣同胞書〉,號召臺灣人民為推翻獨裁統治與實現民主而鬥爭。1947年11月,流亡香港的原臺共分子,在香港成立「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臺盟」),由她擔任主席。臺盟主張與中共成立聯合政府,以及追求臺灣高度自治。1948年7月,蔡孝乾(另有傳)等中共在臺地下組織幹部前往香港,參加由華東局幹部所主持的「臺灣省工作幹部會議」,她亦出席該次會議,共同檢討並釐清過去臺共路線與革命歷史的問題,並展開未來新目標與工作。1949年9月,參加中共「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並入選大會主席團,且與毛澤東、周恩來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並列。同年10月1日,更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的開國大典。
然而,她與中共之間的理念矛盾逐漸浮現。在1951年開始的三反五反運動中,被公開鬥爭,主因是她曾提出「臺灣無漢奸論」與「臺灣高度自治」等主張;到了1957年的「反右鬥爭」,則被打為右派,被密集批鬥,她強力抵抗與還擊,主張要像「永遠踩不死的野花」;1958年,臺盟代表大會撤銷其臺盟主席職務;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她被打成「右派反革命份子」,並遭到毆打;1968年被中共開除黨籍;1970年11月5日,病逝北京。
其骨灰原本被安放在北京八寶山公墓一般幹部的位置,1986年中共將之移到「功勞元勳」的位置,代表某種意義的「平反」,可看出她在中共認知下的形象變遷。[註4] 〔李毓嵐/蘇瑞鏘/林瓊華〕

[註1] 蘇瑞鏘、林瓊華,〈謝雪紅〉,收於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臺北:國史館,2008),頁716;林瓊華,〈女革命者謝雪紅的「真理之旅」(1901─1970)〉,收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2002),頁1160;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楊翠華編,《我的半生記:臺魂淚(一)》(臺北:楊翠華出版,1997),頁1-231;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臺北:前衛出版社,1994),頁49-70;李筱峰,〈謝雪紅〉,收於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2004),頁1299。
[註2] 蘇瑞鏘、林瓊華,〈謝雪紅〉,頁716;林瓊華,〈女革命者謝雪紅的「真理之旅」(1901─1970)〉,頁1185;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楊翠華編,《我的半生記:臺魂淚(一)》,頁233-301;陳芳明,《謝雪紅評傳》,頁71-246;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1928-1932)》(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簡炯仁,《臺灣共產主義運動史》(臺北:前衛出版社,1997)。
[註3] 蘇瑞鏘、林瓊華,〈謝雪紅〉,頁716-717;林瓊華,〈女革命者謝雪紅的「真理之旅」(1901─1970)〉,頁1198;陳芳明,《謝雪紅評傳》,頁247-445;李筱峰,〈謝雪紅〉,頁1299;謝德錫,〈革命女豪傑─謝雪紅(1901─1970)〉,收於張炎憲、李筱峰、莊永明編,《臺灣近代名人誌》第5冊(臺北:自立晚報社,1990),頁198-200。
[註4] 蘇瑞鏘、林瓊華,〈謝雪紅〉,頁717;陳芳明,《謝雪紅評傳》,頁447-709;許淑真,〈政治與傳記書寫:謝雪紅形象的變遷〉(臺中: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0),頁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