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社會人物 |
---|---|
傳主/ | 林坤元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鹿港 /鹿港 |
生卒年/ | 1907-1996 |
撰稿者/ | 顧雅文 |
林坤元
(
九十隨筆,頁
1
)鹿港人。父克榮,母彭軟娘,排行第六。 7歲時入私塾唸書,大正4年(1915)入鹿港公學校(今鹿港國小),大正10年畢業,考入臺中州立臺中第一中學校(今臺中一中)就讀,與謝東閔、許乃邦(以上另有傳)為第九期同學。由於成績優異,昭和2年(1927)獲保送臺灣總督府臺北醫學專門學校,但因父親過世休學一年,翌年復學,寒暑假常至姪林錫金(另有傳)在鹿港的醫院見習。昭和7年完成學業後,於赤十字社臺灣支部病院(紅十字會附屬醫院)以無給職身分工作3個月,後返回鹿港。顧慮到錫金已在家鄉開業執醫,加上資本微薄,先至埔鹽庄開業,兩年後回到鹿港開設「坤元醫院」。[註1] 懸壺濟世近60年,其醫術及仁慈、包容的態度為鄉里稱頌,注重醫德的同時亦強調醫師人權,主張醫師對病患的付出不應被社會視為理所當然,進而濫加不合理的要求。[註2]自述在工作上遭遇幾次打擊、恐嚇及醫療糾紛,但「肯吃苦,肯耐勞,患難當前,不敢退縮,以至於今日」,[註3]先後獲行政院衛生署、醫師公會等單位頒獎表揚。[註4] 慎終追遠,曾於民國61年(1972)編製林陽春堂族譜,分送給各房,[註5]後與族人共同創建林氏家族祠堂。[註6]另一方面,他始終「樂於在幽靜的鄉村……抱持生為鹿港人之榮的崇高愛家愛鄉的自尊心」,[註7]因而熱心鹿港地方事務,戰後初期曾為創辦鹿港中學而奔走。[註8]民國62年出任鹿港民俗文物館董事,延請公教界人士執行籌備工作,[註9]積極倡議故里文物之維護與介紹。民國71年,與施人豪(另有傳)、蔡志展、許漢卿(另有傳)等人發起籌組「鹿港文教基金會」,[註10]協助地方文化建設,促成圖書館、文獻資料室的成立,並推動《鹿港週刊》、《鹿港文獻》的出版。 民國78年(1989)退休後,常旅遊海外或赴美探視家人,將經歷、見聞或對人性、婚姻、教育、政治、民俗等看法寫成文章,集結成書,先後出版《七十自述》、《望八文存》、《九十隨筆》等回憶錄。 妻施淑娥,為鹿港文人施家本(另有傳)之女,兩人於昭和5年(1930)5月24日結婚,育有10子。長子曲園,留學法國攻讀哲學博士;長女敏慧早殤;次女雅萱,臺中第一高女畢業,適鄭文雄醫師;三女玲璣,臺北女師畢業,為幼教老師,適張天錦;次男奇園早夭;四女綠疇,臺北女子師範畢業,適超英哲醫師;五女茂子早殤;三男俊彥,中山醫專牙醫科畢業,娶盧三惠;六女弘仁,高雄醫學院醫科畢業,適洪徹君醫師;四男康彥,高雄醫學院畢業,聚徐惠美,後在美國開業;七女光仁,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畢業,適劉茂和醫師;五子灌園,中山醫專畢業,聚黃淑英;六子博彥,畢業於高雄醫學院醫科,娶張美華。 家中三子女皆於民國55年(1966)至56年間在高醫以第一名畢業,一時蔚為報紙爭相報導的佳話。[註11]民國62年,妻淑娥去世,其父兼母職;隔年長子在巴黎去世,備嘗辛酸。民國85年以其教育子女有方而當選為彰化縣模範父親,接受臺灣省政府表揚。[註12] 〔顧雅文〕 | |
[註1] 林坤元,《七十自述》(鹿港:作者自印,1978),頁11、17、26、38-40、77、86-88、340;臺灣省醫師名鑑編刊委員會編,《臺灣省醫師名鑑》(臺北:國際文化出版社,1958),頁184。 [註2] 林坤元《七十自述》,頁191-190。 [註3] 林坤元,《望八文存》(鹿港:財團法人鹿港文教基金會,1985),頁11-20。 [註4] 黃秀政總纂,《鹿港鎮志》(鹿港:鹿港鎮公所,2000),頁97。 [註5] 林坤元,《七十自述》,頁159-161。 [註6] 林坤元,《望八文存》,頁499-549。 [註7] 林坤元,《望八文存》,頁77-79。 [註8] 黃秀政總纂,《鹿港鎮志》,頁97。 [註9] 林坤元,《七十自述》,頁345。 [註10] 林坤元,《望八文存》,頁333-336。 [註11] 林坤元,《七十自述》,頁169-177。 [註12] 〈鹿港老名醫林坤元走了行醫五十載,特別照顧貧戶,關懷鄉土,七旬開始寫書〉,《中國時報》1996年11月27日,16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