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政治人物 |
---|---|
傳主/ | 蘇子蘅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彰化/中國 |
生卒年/ | 1905-1996 |
撰稿者/ | 顧雅文 |
蘇子蘅
(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網站)彰化人。父世珍、母黃鶴。家中排行最末,為五男。因父母早逝,由兄長扶養長大,兄長皆為醫師。大正13年(1924)年,進入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經由同校學弟陳逸松介紹認識就讀岡山金川中學的吳新榮。[註1] 昭和2年(1927)入學日本東北帝國大學(今東北大學)應用化學科,於此時參加社會科學研究會,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想,其後在中共旅日總支部仙台支部書記龐大恩介紹下,昭和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該年春天,仙台中國留學生從事共產黨活動遭到日警鎮壓,他是活動領導者之一,與留日學生聯合會數人遭到逮捕,並遭嚴刑拷打,胸部肋骨被打斷,染上胸膜炎,從此身體孱弱,不得已暫時中斷學業返臺養病。[註2] 因在日本參加共產黨活動,回臺後活動遭到管制,但昭和6年(1931)他不顧管制禁令,祕密與蔡秋桐、吳仁義、張水牛、蔡文忠等對臺灣局勢具有想法的知識分子連繫,咸認為有必要創辦啟蒙性、文藝性的綜合雜誌,以鼓起人心。他將雜誌起名為《曉鐘》,並寫信向賴和(另有傳)爭取支持,賴和欣然送上「祝曉鐘的發刊」詩。[註3]他待疾病稍癒,昭和10年再度赴日繼續未竟課程,兩年後畢業返臺。[註4] 昭和16年(1941),以到上海親戚開設的造紙廠當工程師為由,申請前往中國,按照規定在上海居住一個月,於同年3月前往北平依靠張我軍,並在張我軍介紹下,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附小教授日語;生活穩定之後,將妻小自臺灣接到中國,[註5]不久應聘前往北京大學理工學院,擔任該校化學系講師,並且升等為副教授。[註6] 其後,他及妻子甘端釵與中國共產黨取得連繫,民國35年(1946)1月前往張家口,擔任晉察冀軍區工業部化學研究所主任兼研究員,主要任務是安排相關人員到中共抗日基地,經由其手安排不少人員,並在此時改名為宋明,妻子改名為甘瑩。[註7]民國36年11月,「臺灣民主自治聯盟」在香港創立,之後總部遷到上海。民國39年4月,他與妻共同推動組建「臺盟旅大特別支部」,民國43年改為「臺盟旅大市支部」。[註8]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他被派到大連進行接收工作。1952年,調派中國科學院院部,擔任計畫局數理化組組長,並於此時復名為蘇子蘅,歷任大連大學化學研究所研究員、臺灣民主自治同盟、中國政協常委、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顧問等職。[註9] 妻甘端釵,為甘文芳(另有傳)之妹。子民生。 〔顧雅文〕 | |
[註1] 吳新榮,臺南人,為知名文人、醫師,曾因二二八事件入獄,後擔任臺南縣文獻委員會編纂組組長,主編《南瀛文獻》。 [註2] 蘇民生,〈永遠的思念〉,http://www.bjstl.org.cn/cn/sbsg/wjnss/265101.shtml,2014年11月10日瀏覽。 [註3] 蘇子蘅,〈同情勞苦大眾的醫生:賴和〉,《海峽評論》6月號(1994.6)。 [註4] 甘麗娟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錄〉,《臺灣史料研究》,41期(2013.6),頁154。 [註5] 蘇民生,〈懷念父親蘇子蘅(二)〉,http://www.taiwan.cn/tsh/mtxy/tsh/200708/t20070801_403688.htm,2014年11月10日瀏覽。 [註6] 許雪姬,〈1937至1947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2008),頁50。 [註7] 許雪姬,〈1937至1947在北京的臺灣人〉,頁77。 [註8] 陳素梅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出奔滿洲之迢迢醫者路:陳素梅醫師訪談〉,《臺灣史料研究》40(2012.12),頁126。 [註9] 甘麗娟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錄〉,頁1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