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社會人物
傳主/甘文芳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901-1986
撰稿者/顧雅文
彰化街人。父親為虎尾名士甘耀中,母姚絨,排行長男。
叔父甘得中(另有傳)相當重視教育,對家族後代的督促頗為嚴厲,受此薰陶,他自小功課即名列前茅,後進入臺灣總督府醫學校後就讀。時適逢醫學校學制改變,原醫學校於大正8年(1919)改制為臺灣總督府醫學專門學校。大正12年他自該校本科畢業後,[註1]又於大正14年臺灣醫學得業士認定試驗合格,再次進入該校進修,並於翌年畢業。[註2]
甘文芳(右一)與陳虛谷、葉榮鐘及林獻堂等友人合影 ( 默園詩人陳虛谷 網站 )受家族淵源影響,對臺灣社會頗多關注,曾經在《臺灣青年》上發表〈實社會と文學〉,鼓吹文學家應走出象牙塔,用文學反應現實社會問題;另在《臺灣民報》上發表〈新臺灣建設上的問題和臺灣青年的覺悟〉一文。畢業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跟隨賴和(另有傳)到各地演講。大正13年(1924),又與許乃昌陳虛谷(以上另有傳)、張我軍、張梗等數十人,在上海出席「臺灣人大會」,聲援治警事件的受害者。[註3]
昭和6年(1931),在虎尾郡開設「共濟醫院」,擔任院長,隔年被選為虎尾郡商工會副會長,活躍於商工界。然而該年7月7日,其妻黃鳳罹患脊髓膜炎而過世,留下3名年幼子女,在喪妻的打擊下,決定轉讓醫院和藥局,並將子女托給親人,獨自離開臺灣,到日本赤十字會(紅十字會)擔任助手。[註4]
昭和13年(1938)1月,轉至慶應義塾大學醫學部藥理學教室從事醫學研究,攻讀博士學位;生活穩定之後,將子女接至日本定居。昭和16年獲日本慶應義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與同在赤十字會服務的日本醫師秋葉トモエ再婚,兩人於東京品川大井町開設「樂生醫院」。戰爭時期,東京受到猛烈空襲,他與其妻商量後,決定不疏散到鄉下,留在東京幫忙照顧傷患。[註5]
戰後,並未返回臺灣,而繼續留在日本行醫,總計40餘年。業餘時關懷在日華僑與臺灣人的困境,以及中國和臺灣的動態。1946年,連繫各地分散的華僑組織,組織「旅日華僑聯合會」。1947年發起「留日華僑民主促進會」,帶動橫濱、京都、大阪、神戶等地的華僑和臺灣人,從事愛國運動及民主運動。1951年,為了凝聚華僑醫界人士的力量,又推動成立「東京華僑醫師會」。自1950年至1982年間,長期擔任東京華僑總會會長,晚年退任名譽會長,在日本華僑界頗具影響力。[註6]
1954年,獲邀出席中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並獲選為第二屆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56年,組織前往中國參訪的僑胞參訪團,從澳門前往中國,因此觸怒日本當局,引起軒然大波,此為「澳門事件」,後經過8年訴訟,日本法務省才同意和解。1957年,赴中國參加第二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1964年又參加「第九次送還中國在日被害訓難者遺骨代表團」訪問中國。1971年被推舉為「旅日華僑慶祝國慶22週年代表團」團長,並於1974年出席中國建國25週年國慶招待會。
前後兩段婚姻共育有3子3女,兒女皆出類拔萃。長子昭勲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為國際法權威,任教於日本櫻美林大學,後歸化日本籍,改名有田恭敬;[註7]長女麗娟畢業於杉野女學院,在其父鼓勵下,於1955年移居中國,寄居其妹端釵(後改名為甘瑩)與蘇子蘅(另有傳)夫婦家中,最初在北京鞋帽樣品加工公司工作,婚後跟隨先生移居大連,任教於遼寧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擔任過中國婦女第四次全國大會代表、第八屆大連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註8]次女麗珠定居北京,任教於北京大學東方語言學系;三女惠美、次男揚聲、三男彰華皆為醫師。[註9]
〔顧雅文〕

[註1] 〈卒業及修了證書授與(醫專)〉,《總督府府報》2935a期,1923年4月30日。
[註2] 〈臺灣醫學得業士認定試驗合格者〉,《總督府府報》3659a期,1925年11月14日;〈卒業證書授與(醫專)〉,《總督府府報》3792a期,1926年5月2日。
[註3] 甘麗娟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錄〉,《臺灣史料研究》41(2013.6),頁148。
[註4] 甘麗娟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錄〉,頁149。
[註5] 甘麗娟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錄〉,頁149-150。
[註6] 周南京,《世界華僑華人詞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頁161;徐友春主編,《民國人物大辭典.增訂版》(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頁252。
[註7] 甘麗娟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錄〉,頁151。
[註8] 甘麗娟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錄〉,頁157-159。
[註9] 甘麗娟口述、柳書琴採訪整理,〈父輩之志,我的足跡:甘麗娟女士訪談錄〉,頁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