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政治人物
傳主/許乃昌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907-1975
撰稿者/顧雅文
許乃昌 ( 臺灣通識網 )彰化北門人,筆名秀湖、秀湖生、沫雲等。父嘉種(另有傳),母汪梯雲,弟乃邦(另有傳),其為長子。
大正11年(1922),進入中國上海大學社會系就讀。該校是國民黨聯俄容共時期由中國共產黨所主導的「革命大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教學重點。[註1]翌年,與蔡惠如等人,在上海成立臺灣留學生團體「上海臺灣青年會」;又與蔡孝乾(另有傳)等人成立「平社」,以研究推廣共產主義,並出版機關刊物《平平》,祕密運回臺灣傳播。他曾在《平平》發表〈從臺灣議會到革命運動〉,主張臺灣應走革命路線,以及〈印度獨立運動的發展〉、〈第二次限制軍備會議〉、〈日本對臺灣的武裝大示威〉等文章;也在《中國青年》發表〈友邦〉一文。[註2]大正12年在《臺灣民報》發表〈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過去與將來〉,向臺灣讀者介紹中國新文學的革命理論;大正13年在《臺灣》發表〈沙上の文化運動〉,提示左翼的文化思考方向。[註3]
大正13年(1914)7月,參加東京臺灣留學生的夏季回臺文化講演,在彰化座以「社會改造之一考察」為題發表演說,但遭中止。同年8月,透過孫文的政治顧問鮑羅廷引薦,進入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KUTV),是第一批前往莫斯科受訓的臺灣留學生。翌年受訓結束後,赴東京就讀日本大學,同時向旅日臺灣人宣傳共產主義,成為當地社會主義團體的主要成員。[註4]昭和元年(1926),與留日學生楊逵、蘇新等人於東京成立「臺灣新文化學會」。昭和2年成立「東京臺灣青年會社會科學研究部」,翌年擴充獨立為「社會科學研究會」,後再改組為「臺灣學術研究會」,參加的臺灣留學生為數不少,成為臺共指導下之東京臺灣學術研究會。[註5]
後回臺發展,曾以左派立場與陳逢源筆戰爭論臺灣及中國社會改革路線。昭和5年(1930),與賴和黃呈聰(以上另有傳)共同創刊《現代生活》雜誌,僅刊行1期。昭和7年,出任興南新聞社支局長。此外,擔任過昭和製紙株式會社專務取締役(專務董事)、臺北市集大產業株式會社支配人等職務。[註6]
民國34年(1945)起主持東方出版社。民國35年6月「臺灣文化協進會」在臺北市中山堂成立,他為17名理事之一,後獲聘為總幹事。[註7]民國34年至36年亦擔任《民報》總編輯,由於《民報》常針貶時弊,而遭當局所忌。民國36年發生二二八事件,3月8日《民報》遭軍人搗毀,乃至被封閉,他也被列為緝拿對象,家中遭軍警人員大肆搜尋,所幸及時走避。躲過一劫之後,過著隱匿生活。[註8]
著有《中國新文學運動的過去、現在、未來》、《歐戰後的中國思想界》等。[註9]
妻黃錦繡,育有4男4女。長男世標、長女世珍、次女世瑛、次子世權、三女世玲、三子世楨、四女世珀、四子世榮。
〔顧雅文〕

[註1] 范雅鈞,〈許乃昌〉,收於林礽乾等總編輯,《臺灣文化事典》(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頁726-727。
[註2] 范雅鈞,〈許乃昌〉,頁727;黃琪椿,〈許乃昌〉,收於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6),頁803。
[註3] 黃琪椿,〈許乃昌〉,頁803。
[註4] 盧修一,《日據時代臺灣共產黨史》(臺北:前衛出版社,2006),頁33、46-47。
[註5] 朱真一,〈從醫界看臺灣早期與歐美的交流(15)早期留俄的臺灣人(2)許乃昌及謝廉清先生〉,《臺灣醫界》51:2(2008),頁44。
[註6]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十週年版)》(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117。
[註7] 邱各容,《臺灣近代兒童文學史》(臺北:秀威出版社,2013),頁136。
[註8] 李筱峰,〈許乃昌〉,收於張炎憲主編,《二二八事件辭典》(臺北:國史館、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8),頁371-372。
[註9] 〈許乃昌〉,《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頁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