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高泰山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員林 /員林 |
生卒年/ | 1912-1994 |
撰稿者/ | 李昭容 |
高泰山
﹙
維繫傳統文化命脈
─
員林興賢書院與吟社
,頁
194
﹚員林大峰里人,原名火順,字泰山,以字行;又號山翁、松雲、凌雲、太瘦生等。父高土蕯(塗虱),母胡方,為長男。父母以種植雜果營生,當時大崙坑人慣以習武護身,唯有土蕯好讀經書,後因為乙未割臺,中斷科舉之路,乃以教導子女為生活重心。 自幼承庭訓,漢學基礎深厚,十四歲參加全國詩人大會掄元。昭和2年(1927),加入興賢呤社為社員,二十歲轉受教於黃溥造門下,漢學造詣因此更為精湛,他因聲名遠播,地方耆老遂要求其於員林三塊厝大崙坑觀音媽廳,辦理漢學堂。[註1] 而興賢吟社每月有擊缽賦詩或遊記課題交流,他在昭和9年至昭和12年之間,發表多首詩作於《詩報》,其間的詞宗大多為施梅樵(另有傳)、王竹修與魏國楨(另有傳)等人,其詩作並有多次名次居首位。[註2] 昭和13年(1938)遷居白沙坑(今花壇鄉)大坑內(今岩竹村)草仔埔,半耕半讀並研究中藥,精研《本草綱目》、《醫宗金鑑》等醫書。戰後,曾在彰化市南門街上行醫,後因不諳商道,數年後停業,以詩文創作與授業為主。曾擔任彰化聲社社長,民國48年(1959)獲邀加入彰化應社,詩作遍及全臺各地詩社課題,經常參加全國性的詩人聯吟大會,民國52年之後,協辦《詩文之友》(後更名為《中國詩文之友》)編校,達十年之久。[註3] 他教育英才遍及海內外,弟子如黃存棠、吳枝露等。吳枝露在日治末期被徵召至緬甸當軍夫,後滯留於緬甸,開設漢文學校,擁有三千多名學生,並曾於民國50年(1961)及80年間,二次回國拜見他,感謝啟蒙之恩。[註4]其作品計有《松雲吟稿》、《凌雲閣詩草》、《太瘦吟草》、《三餘吟錄》、《養性吟草》。[註5] 妻高江盡,育有四子三女。分別為長女高釡、長子高鳳池、次女高玉貞、三女高玉梅、次子高鳳竹、三子高鳳文、四子高鳳鳴。 〔李昭容〕 | |
[註1]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纂,《員林鎮志.教育篇》(彰化:彰化縣員林鎮公所,2010),頁443。 [註2] 參看《詩報》1931年至1940年,共六十餘首,其作品發表集中於1932-1937年。 [註3] 張瑞和,《維繫傳統文化命脈—員林興賢書院與吟社》(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09),頁194-195。 [註4] 吳成偉,《八卦山臺地傳統聚落與人文產業》(彰化:彰化縣文化局,2013),頁314-321。 [註5] 成功大學機構典藏,《全台詩》蒐集、整理、編輯、出版計畫,http://ir.lib.ncku.edu.tw/handle/987654321/139919,2016年11月6日瀏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