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經濟人物 |
---|---|
傳主/ | 魏瓊昭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永靖 /永靖 |
生卒年/ | 1845-1901 |
撰稿者/ | 李昭容 |
永靖成美祠堂建立者,號尚瑩。道光6年(1826),父儉正由福建汀州府永定縣古竹鄉攜眷渡臺,定居於永靖,以歧黃之術營生,藥舖號「成安」,與妻黃良柔育有4子,其排行第三。 自幼從父習醫道,17歲自立分居,開設中藥鋪,取「成人之美」之意,命名「成美」。同治2年(1863)其父過世,家逢變故又屢遭火災,遂決定轉業,經營貨殖。不出數年,家道富裕而有百餘甲農田,並雇用長工、女傭80餘人。因身為著名地主,光緒初年接續埔心吳郡山等業戶管理十五庄圳(八堡二圳)的圳務,擔任「圳長」一職,負責供水秩序與維修、水租徵收等問題。 光緒7年(1881),禮部授其國學監生,成為地方領導人物。事業有成後,光緒8年建造中南兩座店連後廳護屋,光緒11年於十五圳水路旁,結合家族祠堂與水圳管理基地,逐步興建「成美堂」。光緒13年又營造永靖街湳港西宅屋。光緒19年為減少永靖祝融之災,與餘三館陳有光(另有傳)發起興建「永奠宮」延平郡王祠,為大眾鎮火與祈福。[註1] 日治之初,明治30年(1897)獲臺中州知事選任為永靖區長,改成美堂為坐北朝南的建築,即今成美公堂正身。明治31年授赤十字社員,並與陳汝甘(另有傳)及庄內人士倡募捐款,成立永靖公學校,初設於永靖街三山國王廟邊空地,建臨時校舍,招募學生上課。他所擁有的土地坐落於武西堡與東螺東堡,共70多甲,財產依據日治初期彰化廳繳納地價稅的金額排名,為第8名,次於陳有光(另有傳)的第7名。[註2] 與妻詹招生有8子2女,繼室為許遊。依序為長子興仁、次子舜仁、三子讓仁、四子端仁、五子精仁、六子肫仁、七子當仁與八子居仁,長女魏冰、次女魏查某。[註3]次子舜仁與七子當仁於乙未割臺後,奉父命返回福建汀州府永定縣古竹鄉定居,舜仁娶北斗街舉人陳元音(另有傳)長女陳幼,定居中國後,曾入漳州府籍蒙部照銓選、欽加五品同知銜及賞戴藍翎;當仁於中國娶妻後不久即返臺。五子精仁於尚瑩去世後,明治35年(1902)至明治40年間接續管理十五庄圳,並於大正6年(1917)與弟居仁分別監督續建成美堂後東正身明倫堂神明廳,完成兩旁雙棟護龍,即「二進正身四條護龍兩庭院」的魏成美堂。另外,興仁之子明德(另有傳)曾為永靖庄長,肫仁之子天德(另有傳)曾為永靖庄協議會會員,居仁之子和德於永靖經營「頂新製油公司」。 民國80年(1991),和德之子魏應州四兄弟在中國成立「天津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康師傅」泡麵,事業群陸續於杭州、重慶、上海、香港發展;民國87年,頂新國際集團入主臺灣味全食品公司,取代黃烈火(另有傳)家族的經營權。[註4]民國97年,魏成美堂被列為彰化縣歷史建築。
魏成美公堂第一進正身之木匾
(李昭容攝) 〔李昭容〕 | |
[註1]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魏氏族譜—成美堂尚瑩公派下子孫思源錄》(彰化: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2009),頁19。 [註2] 張瑞和,〈清末永靖士紳─歲貢邱萃英、例貢陳有光、監生魏尚瑩、武秀陳儀亭〉,《彰化文獻》13(2009.12),頁104-106。 [註3] 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魏氏族譜—成美堂尚瑩公派下子孫思源錄》,頁11、12、68。 [註4] 張瑞和,〈清末永靖士紳─歲貢邱萃英、例貢陳有光、監生魏尚瑩、武秀陳儀亭〉,頁102、1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