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社會人物 |
---|---|
傳主/ | 陳有光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永靖 /永靖 |
生卒年/ | 1850-1909 |
撰稿者/ | 李昭容 |
永靖人,諱成鑑,號有光,字漢臣,餘三館創建人。祖先於康熙年間渡海來臺,從事拓墾,成為地主。父陳義方(另有傳)參與平定戴潮春事件,為軍功五品銜頂戴兼武西堡總理,與妻張苑育有2子,其為長子,成渥(潤身)為次子。 父親義方在世時,曾願子孫學業有成,並能興復祠堂,重建家風。[註1]故他繼承祖業,以實現父遺志為職志。陳家本有祖厝,為其祖父陳德耀所建,但在道光6年(1826)的閩粵械鬥中毀壞。同治11年(1872)與弟成渥協力合作,聘請地理師勘輿風水,就私居地界,興建堂屋以奉先祀;再於光緒10年(1884)與成渥商量,在自己位於南畔的土地上造茅草屋數棟,以安置族親;就先世祖堂正位之基,擴大原有規模。自同治11年始,歷經7年半,於光緒14年完成三合院大宅,即今所稱之「餘三館」。[註2]
陳有光夫婦
於
餘三館合影
(張瑞和,〈清末永靖士紳
―
歲貢邱萃英、例貢陳有光、監生魏尚瑩、武秀陳儀亭〉,頁
101
)餘三館的建築,由正身、拜亭、內外護龍、門樓、軒與內外埕等空間組成,為典型的客家宅院,對內有凝聚家族、對外有防禦的功能。其彩繪顏料來自中國的礦物原料,司傅則來自廈門,亦有永靖湳港西的陳騰飛、陳阿眛(另有傳)參與。他於光緒15年(1889)親題「歷山」、「雷澤」橫匾,署名「光緒己丑仲冬上浣新新軒主人書」。而稱「餘三館」,乃是為紀念祖先艱難創業,垂留後代,此後蔭澤世代子孫多福、多壽、多子孫。[註3] 同治12年(1873)繼承先世遺志,在經營宮室、興復祠堂後,以青衣未能遽遂其願,於是捐貲為例授貢生,並由福建布政使司潘霨、按察使司葆亨、督糧道傅觀海及鹽法道員等人授其「貢元」匾額一面,及「恩受貢元」、「成均進士」執事牌。[註4]而他在完成創建巨室,獲取功名二事之後,已達父親遺願,光绪17年(1891)更重修族譜,期望後代子孫閱讀族譜,並規定族譜10年一修之制。
1873
年陳有光獲頒之貢元匾額
(
典藏臺灣,
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
)在地方建設上,光緒7年(1881)他與邱萃英、蕭貞吉、賴萬青(以上另有傳)、江登甲等士绅發起改建員林興賢書院,並為管理人之一,直到明治42年(1909)。另外,參與邱萃英創建及其後代所經營的社學「謙謙社」,擔任副理一職。其於餘三館南側設有陳氏家塾,延攬漢學教師教授,供自家子弟及鄰近學童就讀,因此後代具漢學修養,亦培育出陳麗水及陳育英(另有傳)等秀才。 光緒20年(1895)乙未割臺,他向日軍表誠以鎮撫人心,被推薦為武西堡總理;10月3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到餘三館駐營3日,稱「湳港西御舍營所」,並在正廳召開參謀會議,於正廳左側的房間就寢。[註5]明治30年(1897)5月獲頒紳章,明治38年選舉保正,為湳港西第一保保正。[註6] 在資產方面,因渡臺祖陳智可參與拓墾,再經過幾代經營,到日治初期已累積有成,約有數十萬資產,經營綢緞布莊、染布莊,商號為餘裕號與寬裕號。[註7]根據明治39年(1906)的統計,他被列為彰化廳地租稅納稅者第七名,同時也是永靖地區的第一名,而前三名分別為辜顯榮(另有傳)、施範其(另有傳)、詹桂芳。[註8] 妻為詹西,例贈孺人,生有4子。長子作賀(汝燕)、次子作霖(汝甘)、三子作雨(汝時)、四子作忠(另有傳)。三子汝時娶霧峰林文鳳之女林金葉;次子汝甘、孫捷鰲及侄兒慶雲(以上另有傳)皆曾任永靖(區)庄長;作忠則在戰後連任15年鄉長,可見陳家餘三館於永靖的影響力。[註9] 〔李昭容〕 | |
[註1] 陳樂三,〈宗兄樂翁贈撰族譜序〉,收於陳耀裕重編,《餘三館陳氏族譜淵源誌》(彰化:作者自印,1987),頁3。陳樂三為有光之宗兄,其庠生榜名為陳育英。 [註2] 陳有光,〈重修祖譜序〉,收於陳耀裕重編,《餘三館陳氏族譜淵源誌》,頁9。 [註3] 見餘三館陳列大廳之〈永靖陳氏餘三館之沿革〉。 [註4] 張瑞和,《永靖鄉土資料研究集》(彰化:永靖鄉公所,1995),頁303,及《維繫傳統文化命脈—員林興賢書院與吟社》(臺中:晨星出版社,2009),頁64,皆稱同治2年,但由目前餘三館之匾額可知為同治癸酉年,是為同治12年。 [註5]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調查概要〉,《臺灣教育》302(1927.10),頁50。 [註6]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頁203。 [註7] 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頁341。 [註8] 〈中部商業及彰化富力〉,《漢文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2月11日,4版。 [註9] 張瑞和,《永靖鄉土資料研究集》,頁303;張瑞和,〈清末永靖士紳―歲貢邱萃英、例貢陳有光、監生魏尚瑩、武秀陳儀亭〉,《彰化文獻》,頁1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