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社會人物
傳主/賴萬青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大村 /大村
生卒年/1840-1900
撰稿者/李昭容
燕霧下堡過溝庄人(今大村鄉過溝村),名媽前,字君選,官章萬青。原籍福建漳州府平和縣心田鄉,屬賴卜隆次子賴景祿派下第十七世後裔,根據族譜記載,其十二世祖震寵於康熙年間入臺拓墾,惟至十五世祖光遠始建墳塋於蓮花池(今大村鄉村上村),十六世祖新泰諸兄弟建立祭祀組織「四維堂」,以重崇祖思源之風。父新泰,官章開陽,為例貢生,此時其家族已逐漸轉型為地方士紳。[註1]
其為縣學廩生,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平日樂善好施,積極參與地方事務。曾在同治11年(1872)與吳德功陳捷華謝振聲(以上另有傳)、世得昌等11名文人創立「友賢社」。[註2]光緒7年(1881),與永靖忠實第貢生邱萃英,以及社頭蕭貞吉(另有傳)、員林江登甲、永靖陳有光(另有傳)等人募金3千元改建興賢書院;經此改建後,興賢書院成為武東、武西與燕霧保等五街庄的文教中心。此外,於今過溝村設立過溝學堂,教導村中子弟念書。
除了推動文教事業外,亦擔任員林街福寧宮的董事。光緒10年(1884),武東保社頭街業戶蕭德隆在枋橋頭(今社頭鄉橋頭村)購買水田一塊預備作為墳塋,因鄰接福寧宮祀田地界,故與其商議,願以多易少,以五分水田每年收入交換福寧宮與其相鄰的祀田土地,各蒙其便。特立石碑存證,此碑現存員林福寧宮內。[註3]
他學養俱優,熱心地方事務,明治28年(1895)任保良局局長,明治29年再被推薦為燕霧下堡長(原稱為總理,該年8月後,改稱為街長、庄長或堡長等)。明治30年5月獲頒紳章,並擔任辨務署參事。[註4]明治33年3月,總督兒玉源太郎為拉攏臺灣士紳,邀請全臺具有功名之儒生151人於臺北淡水館舉辦揚文會,論文賦詩,以揚風扢雅。身為廩生的他與臺中縣下之舉人莊士勳(另有傳)、貢生楊馨蘭、陳肇芳,廩生林峻堂、洪吉卿、洪聯魁、林朝榮、王學潛、黃子庚、林特如、陳培元、鄭照、湯登漢、吳德功(另有傳)、周紹祖等人與會;同年8月卒,享壽61歲。[註5]
妻張題,生子3人,長子澤凱、次子澤川、三子繼周。澤川曾擔任過溝庄保正及福寧宮董事,負責永樂軒之教學,為大村知名的曲管老師。
再者,其弟賴某,為彰化武庠生,字君選,官章君萬,襄助兄長管理行政及家務;賴某次子賴冰﹙另有傳﹚,為余清芳事件主要參與人。[註6]
〔李昭容〕

[註1] 孟祥瀚,《大村鄉志.人物志》(彰化:大村鄉公所,2015),頁549。
[註2] 蔣敏全,〈彰化縣延續百年歷史的文社─友賢社〉,《彰化文獻》11(2008.8),頁105。
[註3] 張瑞和,《維繫傳統文化命脈─員林興賢書院與吟社》(臺中:晨星出版公司,2009),頁58、61。
[註4]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頁214。
[註5] 〈掃徑以待〉,《臺灣日日新報》,1900年3月8日,3版。
[註6] 蔣敏全,〈彰化縣延續百年歷史的文社─友賢社〉,《彰化文獻》11(2008.8),頁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