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陳捷華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花壇 /花壇 |
生卒年/ | 1849-1903 |
撰稿者/ | 顧雅文/蔣敏全 |
陳捷華
(
臺灣
列紳傳,頁
216
)燕霧上堡茄苳腳人(今花壇鄉花壇村),字汝修。祖籍福建泉州府南安縣。父陳博,為清代茄苳腳莊富紳,育有5子。長兄捷魁(另有傳),拔貢生,助清平定戴潮春事件;三兄捷升,又名陳讓,於日治初期任茄苳腳區區長。 其為清末文秀才,博通經史,有「磺溪才子」之稱;亦是彰化著名塾師,門徒甚多,以貓羅堡廩生陳洛書(另有傳)最為著名。[註1]同治10年(1871),與彰化吳德功(另有傳)、吳德林、世德昌、吳學源,燕霧上堡李式敏、李式達、黃查畝、白一聲、謝振聲,以及燕霧下堡過溝莊賴萬青(另有傳)等11名秀才成立文社「友賢社」,相互切磋,以文會友,至今仍傳承延續,為彰化縣唯一延續100多年的文社組織。[註2] 他對於維護地方百姓亦有功績。光緒14年(1888),彰化發生施九緞事件。此事件起於政府清丈田畝不公,施九緞(另有傳)以焚毀清丈單據為號召,率領民衆圍攻縣城,此後提督朱煥明至彰化平事,然在施九緞等人的追擊下,死於白沙坑二十四莊口竹尾巷;[註3]事後,彰化知縣李嘉棠主張攻打朱煥明被誅之地,周長庚(另有傳)、中軍葉永輝等乃爲二十四莊求情,然由於該地莊民並無領招安旗,故李嘉棠仍下令攻之;後他與周長庚、凌雲等人又為二十四莊奔走,該地才不致覆滅。[註4]事平之後,白沙坑二十四莊之鄉衆提議爲朱煥明立祠致祀,並在白沙坑設置「萬四局」,由他擔任局長,楊萬臣任副局長,負責收管莊民支付之立祀金額。[註5]此外,與吳德功等士紳負責彰化節孝祠遷建及採訪工作,並共著《彰化節孝冊》。[註6] 妻楊幼,育有1子順德,從商,曾任日治初彰化南門第三保保正。[註9] 〔顧雅文/蔣敏全〕 | |
[註1] 蔡相煇總編纂,《芬園鄉志》(彰化:芬園鄉公所,1998),頁542;蔣敏全,《花壇鄉志.人物篇》(彰化:花壇鄉公所,2006),頁663-664。 [註2] 蔣敏全,〈彰化縣延續百年歷史的文社:友賢社〉,《彰化文獻》11(2008),頁91-118。 [註3] 蔣敏全,《花壇鄉志.人物篇》,頁663-664。 [註4]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97-100。 頁99-104;蔣敏全,《花壇鄉志.人物篇》,頁663-664。 [註5] 林文龍等編,《茄苳腳文史尋根88年度彰化縣文化資產義工培訓研習》(彰化:彰化縣文化中心,1999),頁64。 [註6] 吳德功,《彰化節孝冊》(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頁4、60、61、70、71。 [註7] 〈教職員履歷書〉,《彰化縣中山國民小學檔案》,識別號:CSE01_03,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2014年9月7日瀏覽。。 [註8]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頁216。 [註9] 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彰化廳)》(臺南:臺南新報社,1907),頁309;蔣敏全,《花壇鄉志.人物篇》,頁6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