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文化人物 |
---|---|
傳主/ | 莊垂勝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鹿港/臺中 |
生卒年/ | 1897-1962 |
撰稿者/ | 李昭容 |
莊垂勝
(
林敬生提供
)鹿港人,字遂性,號負人,另號徒然居士。謙勝行郊商後代,父為廩生莊士哲(另有傳),曾任鹿港區長;叔父為舉人莊士勳(另有傳),母王愛梅,長兄為詩家莊嵩(另有傳)。其為四男,自幼生長於書香世家,受父兄啟迪,身負民族意識。[註1] 明治43年(1910)鹿港公學校畢業後,考入大目降(臺南新化)糖業講習所,修業兩年。畢業後,分發至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蒜頭工場,因表現優異,得到「從優核薪」之待遇。後轉入霧峰林家,受聘為林獻堂秘書,復受林家資助,於大正10年(1921)進入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就讀。於日本留學期間,先後參與啟發會、新民會等民族運動團體,與明治大學同學林呈祿、羅萬俥、蔡玉麟、蔡先於、彭華英、陳全永、李烏棕、林濟川、林石樹、林朝廷(另有傳)等人皆為會員。[註2] 而在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他於暑假返臺,參加留學生文化演講團,至各地演講,有「莊鐵嘴」之雅號。葉榮鐘(另有傳)描述其辯才,指出:「他的演講確能做到深入淺出的境地,一句平凡無奇的俗語,經他發掘闡揚,便成為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和力量。好像涓涓之水經他發揮變成一股洪流一樣。他的議論真能出人意表,使你有石破天驚之感,又使你有旨乎言哉的共鳴。他的議論並不是運用美辭麗句或煽動的口吻,去刺激聽眾的感情,而是用理論去啟發聽眾的理智。」又說:「他是一架深耕犁,這是說他的辯舌像犁尖,輕輕著地,而能翻起一大堆的土壤。」[註3] 大正13年(1924)明治大學畢業後,赴朝鮮、北平、上海等地遊歷,留滬期間特別觀察書局經營狀況,並與商務等書局接洽。返臺後,深覺從事啟蒙運動,應有文化設備及環璄,因此擬以書店、飯店、旅店為三大目標,大正14年在臺中創設「中央俱樂部」,創立趣意書內容有:「夫社會生活之向上,有賴協同互助之社交的訓練,而普及健實之新智識學問,啟發高尚的新生活興味,尤為目下之急務。……時時開各種講習、講演、音樂、演劇、電影等會,藉以增益學識品行,啟發高尚的生活興味,訓練協衷和樂的社交德性。」[註4]可見其文化事業之宗旨。之後於各地講演宣傳,並受張濬哲、張煥珪兄弟等400多人支持,集資4萬圓後,以設立書局為初步目標。 大正16年(1927),「中央書局」開辦,由他擔任專務,張濬哲為社長,與臺北蔣渭水的「文化書局」齊名,販售向上海商務、中華、世界、開明等書局訂購的中文書籍,以及文具、學藝用品、洋畫材料、運動器具、留聲機、西洋樂器等,亦介紹日文高級刊物,不僅為臺人書籍的寶庫,也是在臺日籍知識分子光顧之地。[註5] 昭和12年(1937)七七事變發生,不久,臺灣實施戰時體制期間,他被臺中警察署以「未屈從國策」拘捕,入獄49日。然其豪情壯志未稍挫折,其位於臺中初音町的住宅,仍為文化人最常聚集之地。[註6]
莊垂勝
墨寶
(
林
立
生提供
)他不僅在政治上勇於為臺灣人爭取權利,在詩文創作上亦頗有佳績,昭和16年(1941),加入櫟社;亦精擅書法,寫得一手渾厚的顔體,曾獲日本東京帝國美術展書法作品之銀牌(亞軍)。[註7]昭和7年《南音》雜誌創刊,由其題字,並發表〈臺灣話文雜駁〉,以提高臺灣文化、解救大眾的文盲為訴求。昭和9年,臺灣文藝聯盟成立所發行的《臺灣文藝》雜誌,封面題字亦出自其手筆。昭和18年自臺中退隱至霧峰萬斗六,經營農場。 戰後,民國35年(1946)出任省立臺中圖書館館長,亟思為文化界服務。翌年發生二二八事件,他出任臺中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主席,後被臺中憲兵逮捕,扣留一星期,自忖必死,曾於獄中自作輓聯:「自倖一門三世,無負國家民族;雖淪披髮左袵,未忘禮樂衣冠。」事件後,教育廳以「煽動群眾叛亂」為理由,免去公職,復隱居霧峰萬斗六,經營大同農場,以詩書自娛。[註8] 晚年受徐復觀影響,浸潛研究儒家思想。陳虛谷(另有傳)曾著詩:「莫怪莊生意氣高,當年才調亦人豪。知君狷介仍如昔,醉後猶能痛罵曹。」形容其退隱,而莊華則以「生不惑,死不憂」定論其一生。民國51年(1962)因肺癌病逝,享年65歲。著有《徒然吟草》,為漢詩作品。[註9] 妻林燕,昭和3年(1928)結縭時即約定生男從母姓,生女即從父姓;育有4男1女,長男林莊生、次子林敬生、三子林正生、長女莊悅生、四子林立生。林莊生為美國Wisconsin大學農學博士,加拿大聯邦政府農業部生物統計研究員,著有《懷樹又懷人》、《一個海外臺灣人的心思》、《兩個海外臺灣人的閒情心思》、《站在臺灣文學的邊緣》、《回憶臺灣的長遠路程:林莊生文集》等書,反映海外臺灣人對故鄉的思念。 〔李昭容〕 | |
[註1] 施玲玲提供,〈莊士哲家族戶口謄本〉。 [註2] 葉榮鐘,《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上)》(臺中:晨星出版,2000),頁108。 [註3] 葉榮鐘,〈臺灣的文化戰士—莊遂性〉,《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95),頁281。 [註4] 《臺灣民報》,1925年12月27日,8版。 [註5] 洪炎秋,〈懷益友莊垂勝兄〉,《傳記文學》29:4(1976.10),頁80-6;許雪姬編著,許雪姬、王美雪記錄,〈張耀錡先生訪問記錄〉,收於《中縣口述歷史第五輯.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頁92-94。 [註6] 林莊生,〈談1900出代出生的一群鹿港人〉,《臺灣風物》57:2(2007.6),頁29。 [註7] 林敬生(莊垂勝次子)口述,施玲玲訪問,2015年8月28日電訪。 [註8] 林莊生,〈圖書館時代與二二八〉,《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臺北:自立晚報,1992),頁63-66。 [註9] 葉榮鐘,〈臺灣的文化戰士—莊遂性〉,《臺灣人物群像》,頁2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