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經濟人物
傳主/林爐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二林 /二林
生卒年/1892-1951
撰稿者/張素玢
二林外蘆竹塘人[註1](今二林鎮外竹里)。父愛哮,母洪妍,排行四男。
幼讀書房,後就讀二林公學校,於明治44年(1911)畢業。[註2]大正9年(1920)任二林區書記,後升任二林庄助役(主秘),[註3]時其兄林乾任庄長。[註4]而在林乾過世後,他於大正12年繼任為第二任二林庄長直到昭和9年,兼任二林庄協議會議長。[註5]
大正12年(1923)成立「二林信用組合」(今二林鎮農會),他為取締役(董事)。昭和10年改名「保證責任二林信用販賣購買利用組合」,經營項目擴大,並由他出任取締役組合長(理事長),其任職時間長,也深具影響力。此外,與陳建上(另有傳)向鹿港辜顯榮(另有傳)租農地種植甘蔗,成立「耕雲農場」,[註6]並與陳建上謝蚶目(另有傳)合組「二林振業株式會社」,經營酒類專賣、借貸業以及煙草專賣。他是日治時期二林地區營業稅額的前三名,可說是二林的最大富商。[註7]
然而,股東之一的謝蚶目與職員洪天意起衝突,陳建上的立場偏向洪天意,他則偏向謝蚶目,無形之中分成兩派,最終導致二林振業株式會社與耕耘農場拆夥,演變為二林的地方派系:陳建上領導的「陳派」,以及他所帶領的「林派」。昭和12年(1937)七七事變發生,酒類專賣被政府收回後,改賣米糧,昭和17年創「泉興醬油株式會社」。
另一方面,對於地方事務也不遺餘力,曾出借外蘆竹塘部分宅第給地方開設保育園。[註8]並與大城庄長吳萬益(另有傳)、二林公醫許增,代表蔗農訪問臺中州常吉知事、三輪勸業課長,[註9]也與李應章(另有傳)等人替蔗農向臺中州提出陳情書。[註10]亦關心藝文活動,主辦鹿港大冶吟社二林支部會第三期例會,廣邀各地吟友參加。[註11]
戰後,出任二林農業會會長,[註12]也參與政治事務,和彰化地方派系串聯,二林陳派與彰化紅派結合,二林林派與彰化白派結合,對地方選舉產生重要影響。[註13]
妻許等,育有3子,二子林仲森、三子仲壵。
〔張素玢〕

[註1]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一週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頁233。
[註2]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五週年版)》(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467。
[註3]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4),頁81。
[註4] 林玲玲,《二林鎮志.政事篇》(彰化:二林鎮公所,2000),頁416。
[註5] 陳其中,〈二林地方特殊人物錦集〉,《彰化縣二林區地方文史專輯第六輯》(彰化:二林社區大學,2008),頁222。
[註6] 洪麗完、李坤北、魏金絨,《二林鎮志.文獻與掌故軼聞》(彰化:二林鎮公所,2000),頁609。
[註7] 張素玢,《二林鎮志.工商金融》(彰化:二林鎮公所,2000),頁138、147。
[註8] 〈北斗/保育開園〉,《臺灣日日新報》,1935年6月28日,12版。
[註9] 〈林糖再紛糾〉,《臺灣日日新報》,1924年2月19日,6版。
[註10] 〈臺中特訊/林糖小作陳情〉,《臺灣日日新報》,1925年3月17日,夕刊4版。
[註11] 〈翰墨因緣〉,《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7月24日,夕刊4版。
[註12] 張素玢,《二林鎮志.農林漁牧》(彰化:二林鎮公所,2000),頁77。
[註13] 洪麗完、李坤北、魏金絨,《二林鎮志.文獻與掌故軼聞》,頁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