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文化人物
傳主/吳蘅秋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900-1954
撰稿者/顧雅文
吳蘅秋 ( 線上臺灣 歷史辭典 )彰化人,字純青。父汝俊,母劉枝,為長子,有3個弟弟4個妹妹。[註1]伯父為吳德功(另有傳)。
自幼隨伯父習漢文,故有漢學基礎。青年時期就讀臺北國語學校,畢業後即赴日留學,大正13年(1924)於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系完成學業。[註2]
返臺後,除繼承家業振豐源商行,也經營石油會社的代理店。此後則投身政治事業,參與臺灣地方自治聯盟活動,並長年擔任彰化議員。早年曾任彰化街協議會員,昭和9年(1934)至10年被選為臺中州彰化市協議會員,10年11月任彰化市會官選議員。昭和11年至12年任臺中州彰化市會議員,更進一步被選為臺中州彰化市參事會員。昭和11年,則與李崇禮甘得中蘇振輝(以上另有傳)等人被任命為民風作興委員(民風振興委員)。昭和14年至16年續任臺中州彰化市會議員,19年再任臺中州彰化市會議員。戰後,則為彰化市首任議會議長。[註3]
在政治事業之外,亦活躍於文化界,曾參與臺灣文化協會啟迪民智之運動。[註4]昭和2年(1927)4月5日,與志同道合的友人組織「新生學會」,學會的成立宣言申明,其創辦的理念在於學術研究而非政治,所發行的雜誌旨在研究臺灣特殊風俗文化,而與政治無涉。[註5]除了創辦研究雜誌,他也投入詩文的創作,為彰化地區古典詩社「應社」的成員。昭和14年,賴和(另有傳)等人組織的「流連索思俱樂部」重組詩社時,他亦加入,並取「同聲相應」之意,為詩社重新命名為「應社」,為「應社九子」[註6]或「磺溪九老」之一,著有《蘅廬詩存》。[註7]
吳蘅秋葬禮 。 左三 為 石錫勳 , 右二 為 楊守愚 (國家文化資料庫)妻阮阿位,畢業於臺北第三高等女學校(今中山女中)。[註8]育有1子健,女萼仙、惠儀、韻芳、靜娟、苑香、梅里、綾、幸子(早夭)。
〔顧雅文〕

[註1]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一週年版)》(臺北:臺灣新民報社,1934),頁48;周國屏等撰,《彰化市志(下)》(彰化:彰化市公所,1997),頁766。
[註2] 臺灣新民報社調查部編,《臺灣人士鑑(日刊一週年版)》,頁48;許雪姬撰,〈吳蘅秋〉,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links_list.php,2014年3月30日瀏覽。
[註3] 太田肥洲,《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臺北:臺灣評論社,1940),頁398;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吳蘅秋〉,http://who.ith.sinica.edu.tw/s2a.action,2014年3月29日瀏覽;臺灣日記知識庫,http://taco.ith.sinica.edu.tw,2015年3月25日瀏覽;許雪姬撰,〈吳蘅秋〉,線上臺灣歷史辭典,2014年3月30日瀏覽;賴盟騏,〈戰後彰化地方派系的起源與組織結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學報》38(2009.5),頁216-217。
[註4] 太田肥洲,《新臺灣を支配する人物と產業史》,頁398。
[註5] 〈新生學會的宣言〉,《臺灣日日新報》,1927年5月8日,13-14版。
[註6] 「應社九子」係指賴和、陳虛谷、楊笑儂、楊雪峰、楊守愚、楊雲鵬、楊石華、吳蘅秋、陳渭雄。
[註7] 施懿琳撰,〈應社詩薈〉,線上臺灣歷史辭典,http://archives.ith.sinica.edu.tw/links_list.php,2014年3月30日瀏覽;施懿琳,〈從應社詩薈看日據中晚期彰化詩人的時代關懷〉,《中國學術年刊》14(1993.3),頁375。
[註8]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十週年版)》(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