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經濟人物
傳主/李崇禮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彰化 /彰化
生卒年/1874-1951
撰稿者/顧雅文
彰化南門人,幼名金墩,號樂山。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父宗仁於清道光年間來臺,最初居於燕霧上堡劉厝(今花壇鄉劉厝村),後搬到今彰化市。其排行第三,兄為李雅歆(另有傳)。
幼時聰穎能文,明治30年(1897)畢業於鹿港國語傳習所,明治33年畢業於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國語科。後在臺南地方法院、北斗辨務署、彰化廳工作,[註1]但因感公職非其志向,明治38年毅然辭職而轉入業界,擔任北斗製糖公司支配人(經理)等職,[註2]兩年後被選為該公司取締役(董事),致力於糖業的改良工作。後該公司併入林本源製糖會社,遂離開其職務。[註3]
明治38年(1905)6月,吳汝祥(另有傳)等中部士紳集資22萬圓的大租權補償金,合股成立彰化銀行,10月於彰化正式開張營業;明治41年,他與楊吉臣辜顯榮施來陳紹年(以上另有傳)、林獻堂、吳鸞旂等士紳入股該行。[註4]明治44年11月獲授紳章,同年當選彰化銀行監查役(監事),大正3年(1914)成為彰南鐵道株式會社取締役(董事),並於大正7年擔任彰化同志信用組合長,此後又任了數屆。此外,也擔任彰化第一公學校(今彰化市中山國小)及彰化第二公學校(今彰化市南郭國小)學務委員、彰化街所得調查委員、臺中州協議會員等職務。
昭和2年(1927)成為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並於昭和4年擔任彰化煙草酒類小賣人組合長。昭和5年於楊吉臣去世之後,續任為彰化街長,彰化市公會堂即在他任內興建。昭和8年12月,彰化街與南郭庄、大竹庄合併升格為彰化市,他棄街長職但仍擔任評議會員,昭和13年又任彰化銀行取締役。昭和14年11月,擔任臺中州賃金委員會委員。[註5]另身兼帝國在鄉軍人會臺中州支會顧問、新高水產開發株式會社監查役、臺中州國防義會顧問、臺灣鑛泉株式會社社長、日本炭酸會社取締役社長、臺灣清涼飲料水工業組合顧問、彰化米穀組合評議員、彰化衛生組合理事、彰化公共團副團長等多種職務,也經營春記商行,專營漢藥種商、煙火、爆竹、度量衡器、洋酒及雜貨等買賣。
致力於推動地方公共建設。日治時期不僅籌資建設彰化圖書館,[註6]同時為彰化南瑤宮西洋式大殿建築改建時的主事者,與吳德功(另有傳)、楊吉臣同為該廟改築會成員,並於大正4年(1915)獲選為改築會副會長,[註7]在大正6年南瑤宮改建完成的安座式中,祭典文即由他與吳德功共同署名。[註8]
戰後,臺灣設省參議會,他以最高票當選為彰化市籍的參議員,任內力倡地方自治的推行,對臺灣糧食的管理特別關注,建議嚴加管理,以防私運出口,對穩定農村經濟頗有貢獻。[註9]也建議應於中部設置水產學校,以培養技術專業人才。[註10]民國37年(1948),被聘為臺灣省通志館顧問委員會委員。
妻劉莊。長子君曜(另有傳),醫科畢業,返臺後在虎尾郡崙背庄開設「曜生醫院」,[註11]戰後第一屆彰化市參議會議長、臺灣省農會第一、二屆理事、臺灣省醫師公會第一屆理事等職。[註12]次子君暉早逝。三子君晰(另有傳),畢業於京都帝大經濟科,歸臺後創立臺灣鑛泉株式會社任專務取締役,並經營彰化戲院;戰後任職於彰化銀行。[註13]
〔顧雅文〕

[註1] 橋本白水,《臺灣統治と其功勞者》(臺北:南國出版協會,1930),頁120。
[註2]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臺北:臺灣人物社,1922)。
[註3] 大園市藏,《臺灣產業と人物の卷》(東京:日本殖民地批判社,1930),頁18。
[註4] 〈彰化銀行總行〉,《臺灣日報》,1998年9月2日,23版。
[註5] 〈李崇禮(臺中州賃金委員會委員ヲ命ス)〉,《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100冊16號, 1939年11月1日。
[註6]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頁215。
[註7] 〈李崇禮奏任官ヲ以テ待遇セラル、彰化街長〉,《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0062冊75號,1939年11月1日。
[註8] 嚴娟英,〈彰化南瑤宮的變容─日治時期媽祖廟建築的新舊衝突〉,收於廖炳惠、孫康宜、王德威等編,《臺灣及其脈絡》(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294。
[註9] 〈李崇禮先生〉,臺灣省諮議會網站,http://www.tpa.gov.tw/opencms/digital/area/past/past03/member0033.html,2014年9月22日瀏覽。
[註10] 歐素瑛,〈臺灣省參議會與職業教育之變革(1946-1951)〉,《臺灣學研究》10(2010.12),頁52。
[註11] 內藤素生,《南國之人士》,頁215。
[註12] 全民日報社編,《臺灣省首屆參議員名鑑》(臺北:全民日報社,1951),頁127;彰化銀行百年史編輯委員會編,《彰化銀行百年史》(臺中:彰化銀行,2005),頁312-315。
[註13] 興南新聞社編,《臺灣人士鑑(日刊十週年版)》(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頁435;《聯合報》,1952年6月6日,3版;《聯合報》,1953年7月30日,5版;《聯合報》,1956年1月31日,4版;《聯合報》,1958年6月26日,4版;《聯合報》,1991年6月13日,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