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政治人物 |
---|---|
傳主/ | 楊吉臣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彰化 /彰化 |
生卒年/ | 1854-1930 |
撰稿者/ | 顧雅文 |
楊吉臣
(人文薈萃,頁
247
)線東堡彰化街人(今彰化市),本名長安。祖籍福建泉州,出身望族,為彰化開拓先賢楊志申(另有傳)後裔。父坦然,母王好。其姊楊水影嫁著名書畫家黃元璧(另有傳),堂姊楊水萍嫁林朝棟為妻。 光緒15年(1889)清法爆發戰爭時,法軍猛攻基隆獅球嶺,林朝棟統領鄉勇堅守,戰況激烈,他率兵前往支援,後以軍功敘五品銜並賞戴藍翎。[註1] 日本治臺之後,改名吉臣,日治初期在彰化設保良局以招安善人,[註2]曾任彰化保良局長、彰化辨務署參事、彰化區街長、彰化區長、臺中廳參事,以及彰化街長等職,並於大正11年(1922)兼任第一屆臺中州協議會員。大正12年接替林獻堂擔任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至昭和4年(1929)為止。 在實業方面,明治38年(1905),他與彰化吳汝祥、吳德功、李雅歆(以上另有傳)等士紳糾集資本,創立「株式會社彰化銀行」,同時擔任取締役(董事)一職。明治42年9月,又於彰化馬芝堡籌組製糖場,[註3]倡設「彰化商工會」。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時,被總理林獻堂指名擔任協理,但以身為彰化區長為由,透過甘得中(另有傳)予以婉拒。 在公益方面,積極投入彰化地方的公共建設。明治38年(1905)與吳德功(另有傳)、辜顯榮(另有傳)等人連署禀請臺灣總督,許准架設彰化、鹿港間的輕便車路,以利舟車往來。[註4]明治39年4月,嘉義遭遇強震,他發動紳商募捐,幫助災後重建。[註5]明治45年斷髮運動盛行時,亦聯合吳汝祥等人率先鼓吹斷髮。[註6]大正元年(1912),又與吳汝祥、吳德功、李崇禮(另有傳)、林烈堂等人,參與彰化南瑤宮改建工程,並且捐地18甲,興建「臺中監獄」及「臺中法院」。大正6年,發起成立彰化第二幼稚園。並於彰化街長任內捐獻私有土地以建設東西圳,與開闢自來水水源。[註7]此外,彰化節孝祠因日久頹圮,復聯合吳德功、吳鸞旂、林耀亭、賴長榮等人捐獻資金,遷建節孝祠。[註8]對彰化地區的公共及慈善事業,貢獻良多。 妻黃察,育有3子2女。[註9]長子偉修,甚有名望,曾授佩紳章,任彰化銀行取締役,為人溫雅,[註10]大正14年(1925)娶林乖,生次子英梧、三子英奇、次女咏絮適吳汝祥次男吳源源、[註11]四子英漢、五子英賢、三女永詩及六子英才。英梧繼承父志,向彰化銀行貸款開築從「水源地」到「知母湖」的環山道路,造福鄉親。[註12]孫楊景山曾任臺灣大學總務處長、臺灣工礦公司董事等職。[註13] 〔顧雅文〕 | |
[註1] 〈林紹堂、吳鸞旂、楊吉臣、林榮泰敘勳ニ關スル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25冊33號,1897年11月12日。 [註2] 吳文星,〈日據初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肆應與變動〉,《歷史學報》15(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1987.6),頁311。 [註3] 〈實業彙載糖廍競爭〉,《臺灣日日新報》,1909年5月25日,3版。 [註4] 〈雜報彰鹿輕便車〉,《臺灣日日新報》,1905年9月2日,4版。 [註5] 〈雜報倡始救恤〉,《臺灣日日新報》,1906年4月7日,4版。 [註6] 〈雜報斷髮會匯報〉,《臺灣日日新報》,1911年2月23日,4版。 [註7] 賴熾昌纂修,《彰化縣志稿.卷十人物志》(彰化:彰化縣文獻委員會,1961),頁39。 [註8] 松尾歌太郎,〈節孝祠略歷〉,《臺灣美事善行錄》(臺中:大分日日新聞臺灣分社,1934),頁1。 [註9] 谷元二,《大眾人事錄(第十三版)》(東京:帝國秘密探偵社,1940),頁20。 [註10] 遠藤克己,《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真館,1921),頁251。 [註11] 賴熾昌纂修,《彰化縣志稿.卷十人物志》,頁39。 [註12] 張子文編,〈楊吉臣〉,《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頁264。 [註13] 賴熾昌纂修,《彰化縣志稿.卷十人物志》,頁3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