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社會人物 |
---|---|
傳主/ | 陳儀亭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永靖 /永靖 |
生卒年/ | 1863-1937 |
撰稿者/ | 李昭容 |
永靖人,號鳳年,又稱起秀。祖籍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祖父陳元英(另有傳)平定戴潮春事件有功,賜五品奉政大夫。父陳蔭(亨宗),母詹在,排行長子。 15歲時父親去世,與母親共擔家計,扶養4名弟弟成長。少時原從師於秀才陳育英(另有傳),後因不善攻書史而改習武藝,從師於陳宗英。光緒9年(1883)時20歲,考取彰化縣武秀才第一名,前途大有可為,原預計搭船至福州考舉人,但家境清寒旅費不足,幸受田中陳火旺(另有傳)之父資助,方始成行;然而在渡海中遇到強風,耽誤考期,只得轉往廣東原籍尋根、祭祖,據稱走破了8雙草鞋才到達,足見其艱辛,卻也得以抄錄族譜回臺。[註1]光緒16年永靖地方士紳一同為餘三館陳有光(另有傳)太岳母祝壽,他以「外姪孫陳鳳年」與陳育英、邱萃英、魏尚瑩(以上另有傳)等人同具名祝詞,可見他在獲得功名後,已晉身地方士紳。[註2] 原本家計拮据,家中僅有四分地,債務卻高達4、5百圓,自從高中武秀才後,經濟漸有起色,償還債務後,教導其弟經商之法而致富,資產累積至20多萬圓。明治31年(1898)任北斗辨務署稅務委員,明治34年任職臺中州武西堡總理,明治41年任職武西堡湳港西庄保正。[註3]至中年與晚年時,經營中藥舖兩家,一設於永靖街,一設於溪畔「仁壽中藥房」;經營碾米廠一家,做米糧買賣事務,置田產20多甲。另擔任永靖信用組合(永靖農會前身)理事達十餘年之久,透過保存至今的股票可見其名。 明治34年(1901),鑑於地方染吸鴉片者多,與田尾地區的魏梱、李玉如、陳先甲、陳政謙、巫修齊等人相議,選定田尾打簾村「福海堂」為壇址,並與巫修齊前往石岡鄉講道堂,恭請三恩主降臨,煉成金丹玉液解癮,兩年內解除煙患者有數千人。後因日本政府借用福海堂為辦公室,於是將鸞堂三恩主聖像暫請往其弟陳日新廳堂奉祀,後再遷至今現址田尾廣善堂。[註4]此外,他與彰化市亦關係密切,大正12年(1923)節孝祠遷建時捐獻供桌,昭和11年(1936)南瑤宮重修時,也捐金350圓。[註5] 陳氏祖祠原於同治11年(1872)由其祖父陳元英所建,可惜明治31年(1898)被洪水沖毀,至大正4年(1915)正月由他出面召集清湖、蓋我兩房族人新建祖祠繩武堂,稍移舊址至今永靖鄉中山路旁現址,並派胞弟陳騰飛為土水司。該建築為四合院式格局,壁堵半立體浮雕,洗砂圖案頗具特色,於大正5年7月落成,廟中奉有「創建祖祠郡庠生陳鳳年長生祿位」。又重編族譜,撰有〈追思開臺始祖敘〉、〈校輯族譜記〉,〈族敘〉、〈輩序記〉等文,民國51年(1962)由後代陳雲彰抄錄編成《繩武堂陳武平公族譜》。 悉心培育其弟,日新、騰培、騰煌、騰飛皆各有所成。晚年另蓋一大厝於現溪畔中山路旁,大廳題曰「長繼堂」。該厝在他75歲時大致完成,然圍牆未建,他已病危,其子認為父親辛苦到晚年才得以興建這棟華麗家宅,若不曾住過,未免遺憾,於是設法讓他入住了一夜方離世。[註6] 妻詹疋,生有4子,長子雲衢、次子雲漢、三子天送、四子夢花(另有傳)。[註7]故居仍留有當年練功的石鎖,武秀才帽、雙合劍、銅鏡等;永靖卸任縣議員劉炳松故宅,尚留有其親筆「義氣參天」橫匾。侄輩見初為其弟日新之子,曾任永靖鄉代表會主席;見初之兄雲潭,臺北國語師範學校畢業,曾服務於永靖公學校。 〔李昭容〕 | |
[註1] 張瑞和,〈清末永靖士紳─歲貢邱萃英、例貢陳有光、監生魏尚瑩、武秀陳儀亭〉,《彰化文獻》13(2009.12),頁109。 [註2] 張瑞和,〈光緒十六年陳有光等向雲川居太岳母祝壽詞〉,《永靖鄉土資料研究集》(彰化:永靖鄉公所,1995),頁391。 [註3] 遠藤克己,《人文薈萃》(臺北:遠藤寫真寫,1921),頁267。 [註4] 張瑞和,〈清末永靖士紳―歲貢邱萃英、例貢陳有光、監生魏尚瑩、武秀陳儀亭〉,《彰化文獻》,頁109;或見〈廣善堂(帝君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http://c.ianthro.tw/150126,2013年8月25日瀏覽。 [註5] 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南瑤宮建築費寄附者〉,臺灣記憶,http://memory.ncl.edu.tw/,2013年8月11日瀏覽。 [註6] 張瑞和,〈簇群建築—民居〉,《永靖鄉土資料研究集》,頁158。 [註7] 陳雲彰編,《繩武堂陳武平公族譜》(彰化:九龍印刷工廠,1962),頁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