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政治人物 |
---|---|
傳主/ | 周天啟 |
出生地/事蹟發生地/ | 伸港 /伸港 |
生卒年/ | 1906-1971 |
撰稿者/ | 顧雅文 |
周天啟
(
彰化縣議會成立
60
週年紀念特刊,頁
94
)祖籍福建同安。父嘉會,又名興,來臺時原居嘉義,清朝末年移居至伸港海尾村,圍海造地,開闢海埔新生地,並從事灰窯業。當時治安不靖,地方動輒有械鬥發生,為免事態擴大,總是擔任調停角色,為當地頗具威望之人物。清領時期曾受軍功五品,與辜顯榮、楊吉臣(以上另有傳)並稱為彰化三傑。[註1]母卓丹,天啟排行三男。 自幼跟隨秀才周紹祖授業,而後入學臺南長老教中學校(今長榮高中),再赴日留學,於日本完成大學教育。回到臺灣後,加入臺灣文化協會,擔任該會中央常務委員,雖曾遭日人逮捕入獄,出獄後仍持續參加抗日社會運動,並與志同道合之士組織臺灣民眾黨,擔任中央常務委員,並兼任社會部部長。後因反日而被迫離臺,昭和11年(1936)前往中國,任教於培元中學。中日戰爭時,祕密參加臺灣革命同盟會東南分會組織,擔任主任,活躍於江蘇、浙江、安徽等地。[註2] 是文化劇的開拓者,大正12年(1923)12月與謝樹元從廈門返臺時,帶回《社會階級》、《良心的戀愛》兩劇本,向楊守愚及陳崁(以上另有傳)提出創立劇團的想法;三人理念契合,而於大正14年1月成立「鼎新社」,隱含「革故鼎新」之意,藉由戲劇表演等活動,掩護臺灣人抵抗日本殖民統治的活動。[註3]大正15年11月10日,又與陳崁、陳金城、張維賢、王井泉等人於新竹組織劇團「新光社」,同月13、14兩日,在新竹試演獨幕劇「父權之下」、五幕劇「良心」等。[註4] 戰後,持續關心地方事務。民國39年(1950)7月,一手促成伸港鄉由線西鄉分出。民國41年11月,當選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一屆議員。[註5]民國43年6月,蟬連營造業工會理事長。[註6]民國45年8月,福建培元中學擬在彰化復校,於彰化市公所設立復校籌建促進委員會,因他在中國時期曾於培元中學任教,故擔任籌建促委員會32名常務委員之一,使之順利復校。[註7] 民國47年(1958)當選第四屆彰化縣議員,又被選為彰化縣議會議長。當時伸港鄉仍稱呼為「新港」,與嘉義縣新港鄉同名,他乃將鄉名改為「伸港」,希望該鄉伸長成功,獲得鄉里支持。議長卸任後,被延聘為僑務委員會顧問、國民黨臺灣省黨部評議委員等名譽職務。[註8] 妻黃桂,長女嫩真、長男郁民、次男郁家、三男郁先、次女姌真、四男郁夫。 〔顧雅文〕 | |
[註1]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纂,《伸港鄉志.人物篇》(彰化:伸港鄉公所,2003),頁582。 [註2]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纂,《伸港鄉志.人物篇》,頁582。 [註3] 徐舒怡,〈楊守愚的文學世界〉(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頁26。 [註4] 呂訴上,〈劇影春秋臺灣文化戲〉,《聯合報》,1953年9月29日,6版。 [註5] 〈當選人略歷〉,《聯合報》,1951年11月9日,3版。 [註6] 〈營造業理事長周天啟蟬聯〉,《聯合報》,1954年6月20日,5版。 [註7] 〈福建培元中學復校勘定彰化梅園充作建校用地籌建促委會昨會議決定〉,《聯合報》,1956年8月7日,5版。 [註8]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編纂,《伸港鄉志.人物篇》,頁583。 |
